寧都黃雞適應性強,適合山地大棚散養。選擇林木蔭蔽效果好、雜草叢生、通風良好的荒坡、荒丘和荒地作為雞群散養地。雞群規模的大小視散養地大小而定,一般每667m2(1畝)養1500只,最多不超過3000只。每群雞設大棚一個,面積100m2,建筑成本最多不超過1000元。一個大棚載雞量4000只左右,其結構為人字棚或拱形棚,大棚四周為矮墻,其高為0.8~1.2m,由預制水泥磚砌成,棚的最高處2.5m,大棚底面長×寬為12.5m×8m,棚頂的外層為油毛氈,內層用塑料薄膜,中間壓稻草,這樣冬能保暖,夏可隔熱防暑,棚內地面以原土為底。育雛期可用塑料薄膜或編織袋在大棚內隔出數個小間。每間應有許多通氣小孔,以利換氣。每小間以12m2為宜,可育雛800只,采用紅外線燈給溫既安全又有較好的調溫效果,每盞250瓦,燈的多少以能達到保溫標準而定。保溫標準與育雛常規要求相同。保溫期間,地面需墊稻草5cm左右厚。采用多層墊草法,即每隔2天加一層新稻草,待育雛結束時一次性徹底清掃和消毒。飼養期的免疫程序、藥物防病、消毒及食槽、水槽的放置等,與常規養雞相同。3月保溫期結束后拆除育雛小間。
育雛期結束后,起初可在天氣晴好時讓小雞自由進出大棚,以后逐漸過渡到以棚外活動為主,做到日出晚歸,天氣炎熱時可在棚外過夜,但要嚴防獸害,暴風暴雨時應收雞歸棚。脫溫后,食、水槽應大部分置于棚外陰涼處,做到飲水不斷、飼料給足。雞的集群性很強,一般均能與群體、大棚及食、水槽保持恰當距離,故不必設柵欄圍住雞群,不必擔心雞群散失,但接近交通路面或水面處應用網柵攔隔。
山區“大棚散養法”養雞如有三處輪換放養就更好,一年一處,這樣有利于疾病防治、水土保持及生態環境的保護。更換飼養地點時,大棚可留在原處。山區“大棚散養法”養雞極富特色,其突出優點是:建筑成本十分低廉,雞的活動場所寬敞,空氣新鮮,有利雞的生長發育;地面有坡度,雨水容易將糞便沖洗干凈(沖到水體中可以養魚),這樣不僅減少了飼養人員清掃糞便的勞動量,節約了用水,還大大提高了雞的體質和成活率,減少了藥費;由于有充分的生活空間,雞群生長均勻,有利雞群全進全出;設備簡單、輕便,容易搬遷,使群體養雞具有很強的靈活性。這也就是寧都黃雞養殖業在該縣遍地開花、十余年長盛不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