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早春,我縣王垛部分養兔專業戶飼養的安哥拉長毛兔發生一種以發熱、流涎、口腔出現水泡為特征的傳染病。呈暴發性流行,持續數周,給養殖戶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經診斷為傳染性水泡口炎。采用病毒靈和復方新諾明拌料,中草藥方劑涂抹患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癥狀
發病兔多為3月齡以下的仔兔,常個別發病,1~2天后擴散至全群,病初兔采食、咀嚼困難,口腔粘膜呈現潮紅、充血,隨后在唇、舌和口腔粘膜及少數外生殖器出現一層白色粟粒大乃至黃豆大不等的水泡,破潰后形成爛斑和潰瘍,伴發惡臭,同時大量帶惡臭的唾液順著口角流出,重者常繼發細菌感染,引起唇、舌和口腔粘膜壞死,病兔體溫升高達40~41℃,常并發消化不良,腹瀉、拒食等全身性的癥狀,病兔日漸消瘦、衰弱,多在5~7日內死亡。
2 剖檢病變
病兔尸體消瘦,舌、唇和口腔粘膜發炎,形成糜爛和潰瘍,咽和喉頭聚集有泡沫樣液體,唾液腺腫大發紅,胃內常積聚大量粘稠液體,腸粘膜常有卡他性炎癥,其它臟器的剖檢病變不明顯。
3 診斷
3.1 鑒別診斷
該病與污染有霉菌的飼料、有毒植物、有害物質等引起的口炎相區別。首先,詳細了解病史,注意病兔有無接觸這些有毒物的可能性。然后,進一步檢查這些毒物所致的其它臨床癥狀是否存在,剖檢是否相符。該病例可完全排除這種可能性。
3.2 動物接種試驗
抽取發病兔的水泡液0.3ml接種于2月齡的康仔兔的腹腔,接種后24小時即出現傳染性水泡口炎的典型癥狀,而注射生理鹽水的對照組正常。由此可以確診該次流行于我地區的為兔傳染性水泡口炎。
4 治療
將發病兔隔離,每只用病毒靈片(0.2g),復方新諾明1/4片(0.125g),復合維生素B片,混合研磨口服,每天2次,連用3天。同時用大青葉100g,黃連50g,甘草100g,野菊花150g,煎湯供50只兔灌服。
全群飼喂每千克拌入10g病毒靈、5g磺胺六甲粉的精料進行預防,連用3~4天。
每天清掃籠箱后,對兔舍、兔籠及用具用0.5%過氧乙酸或百毒殺進行噴霧消毒。采取上述措施后,基本控制住疫情。
5 體會
本病多發生在春秋季節,主要是3月齡以后的仔兔,成年兔患病較少。當飼料不足,飼養不當,飼料損壞口腔粘膜,喂給霉爛飼料時易發。因此,在春秋季節,養兔戶要加強飼養管理,日糧應用青粗飼料為主,并補充適當精料。
強化衛生管理,籠舍經常打掃,及時清理糞尿及其它污物,保持潔凈干燥和環境衛生,對籠舍定期進行消毒。
本病無特異療法,在免疫預防方面,目前尚無商品疫苗和抗病毒血清可供應用,對病兔只能作一些對癥治療,并用抗菌藥物控制繼發感染,以減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