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附紅細胞體病是由豬附紅細胞體(屬立克次氏體)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傳染病。以貧血、黃疸、發熱為特征。2004年6~9月份,我縣及周邊地區許多豬陸續發生高熱不退的疾病,根據流行特點、臨診癥狀和實驗室檢查,診斷為豬附紅細胞體病。
流行情況
2004年6~9月我縣有8個鄉、66個村2192戶發生,發病豬8128頭,死亡4213頭,發病致死率51.8% 。一般先是零星發生,而后在附近地區蔓延,傳播速度很快。流行初期當地獸醫大多用抗生素、磺胺類藥及退熱鎮痛藥,但大多不能治愈,且病程較長,后期治療無效而死亡。某農戶從市場上購進仔豬52頭,購進后第5~6天,仔豬相繼發病,到第14天已死亡48頭。2004年9月某農戶從苗豬市場購進苗豬40頭,7日后全部發病,后經血涂片鏡檢后用新砷凡納明(914)、四環素及血蟲凈等治療死亡4頭,發病致死率10%,治愈率90%。
臨床癥狀
急性多發生于仔豬,高熱、食欲不振、可視黏膜黃染、貧血,耳尖有紫斑,后蔓延至全身。架子豬多為高熱不退,病豬越來越消瘦,可視黏膜蒼白、黃染、眼圈發黑,耳朵、頸部皮膚出現片狀紫斑,有時腹下皮膚、四肢內側也有紫斑,出現紫斑的病豬很快死亡。部分母豬所產仔豬在產后1~2天相繼發病,主要為耳尖有紫斑,且很快死亡。個別仔豬不經治療,可耐過,但耐過后,發育不良,成為僵豬。
病理變化
筆者剖檢仔豬18頭,50kg左右的架子豬4頭。剖檢病變如下:仔豬皮膚發紫、血液稀薄、呈淡紅色,淋巴結腫大、切面外翻、肝臟腫大呈土黃色。脾臟腫大,腎臟、腸道、膀胱可見針尖狀出血點。個別仔豬并發豬瘟的可見豬瘟的典型病變。50kg左右的架子豬:絕大部分耳外殼有片狀紫紅色斑點,腹下皮膚、頸部皮膚有大小不一的紫紅色斑點,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有出血點、胸前淋巴結嚴重出血,呈紫紅色。心臟、心耳及冠狀部有嚴重片狀出血斑。肝臟腫大呈黃棕色,脾臟腫大邊緣鈍圓,胃有少量出血點,小腸漿膜有鮮紅色的出血斑。個別病例膀胱有出血點。
實驗室檢驗
共查血液樣本132個,其中陽性114個,陽性率86.4%。
1 直接采血鏡檢:采血1滴于載玻片上,加等量的0.85%生理鹽水稀釋,在400~600倍下鏡檢,在暗視野下,可檢出附在紅細胞上的病原體,呈點狀、桿狀、梨狀,個別感染較重者,可見紅細胞呈齒輪狀或呈芒狀,且紅細胞有80~90%被感染。
2 血涂片、瑞氏染色鏡檢,可見附在紅細胞表面或游離于血漿中的病原體,有折光性,在紅細胞表面尤如一個個鑲嵌在紅寶石上晶瑩發亮的藍寶石。每個紅細胞上附著的病原體數量多少不等,一般為6~10個,多的可達20個以上。
診斷
根據臨床癥狀,早期使用抗生素和退熱鎮痛藥治療后體溫稍有下降,但體溫很快又升高,反復高溫不退的現象,結合實驗室檢查,初步診斷為豬附紅體病。
治療
早期治療曾用多種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及退熱鎮痛藥,但治療效果不佳,且體溫反復性很大。連續治療5~6天,體溫也難以恢復。后改用血蟲凈(貝尼爾)5mg/kg,注射用水稀釋或5%溶液,肌肉注射,隔天一次,連用2~3次。除個別病紅細胞破壞嚴重外一般都能治愈。治療過程中,加注抗菌藥物和補血藥品如牲血素、維生素B12等可防止并發感染,促進康復。四環素、914等對治療本病也有療效。
小結與討論
豬附紅體病國內外報道散發性較多,而我縣今年夏天出現該病后傳播速度較快,呈爆發性流行,在我國尚屬少見。筆者認為與今年夏天蚊子特別多有關,對于本病確切的傳播途徑,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本病造成的危害多見與仔豬,多因斷奶、調運、轉場、閹割等應激誘發,但該病在我縣的流行對架子豬的影響不容忽視,病程較長而又未及時治療的發病死亡率也比較高。
本病的病原體主要寄生在紅細胞內,使正常紅細胞減少,易繼發其它疾病,一旦并發其它疾病,治療效果極差,損失嚴重。
本病在臨床上早期易與感冒混淆,造成誤診。后期易與豬瘟癥狀混淆,這給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應及早用耳尖放血觀察色澤、濃度并配合血液檢查病原體作快速診斷,對癥用藥,減少因不對癥用藥而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根據報道土霉素對本病治療有一定的效果,但在我縣治療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否與產生耐藥性有關或與其它因素有關,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