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豬滲出性皮炎是由豬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子豬的一種急性接觸性傳染性皮炎,以全身油質樣滲出性皮炎為特征,故又稱“子豬油皮病”、“豬接觸傳染性膿瘡病”。
流行特點
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體表葡萄球菌所分泌的表皮脫落素,經皮膚創傷感染,并對皮膚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傳播迅速,同窩子豬可在短時間內相繼感染發病。直接接觸是主要的傳播途徑,母豬的皮膚、耳朵、乳頭等處均藏有大量病菌,對不利條件有很強的抵抗力,故環境消毒要徹底。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多發生于秋季、冬季、春季,尤其是哺乳子豬和斷奶子豬。
本病在機體抵抗力較差,周邊環境衛生條件較差時,很容易繼發感染疥螨。
發病原因
主要原因:因豬場飼養管理不當,衛生條件較差,環境消毒不徹底,豬舍內溫濕度適應病原菌(葡萄球菌、蚧螨等)的繁殖,則豬只生存周邊環境中就會含有大量的病原菌;同時因各種應激因素的刺激,豬只的抵抗力也會逐漸下降。
次要原因:(1)子豬在剪牙、斷尾、斷臍、打耳號、去勢等環節中,用具消毒不徹底、操作不科學。(2)母豬感染蚧螨嚴重。(3)子豬在相互斗毆中,咬傷皮膚,或在活動中摩擦碰傷皮膚。
診斷要點
病豬精神沉郁,初期在嘴部、眼睛、耳朵、肛門、肋腹等處皮膚發紅,出現紅褐色疹點,產生3毫米~4毫米大小微黃色水皰,迅速破裂,滲出清涼或黃褐色的黏液,與皮屑、皮脂和污垢等混合發出惡臭味。
后期體溫升高,表皮增厚、干燥、龜裂,形成灰棕色痂皮,3天~4天擴展至全身,此時病豬呼吸困難、衰弱、出現伴有脫水癥狀的敗血癥而死亡。
皮下有廣泛的出血,肺充血,腎臟囊腫、蒼白,腎盂和腎乳頭常有灰白色或黃白色沉淀物,表層淋巴結腫脹,肝、脾、心臟等表面有大小不等的膿性壞死灶,淋巴結腫脹。
防治措施
防治本病要注意三點:(1)定期驅蟲,全面而徹底消毒。(2)加強飼養管理,減少各種應激,提高整體豬群的免疫力和抵抗力。(3)治療時一定要母子同治,且要把皮膚損傷處、乳頭等要清洗涂抹,對未發病豬只做好預防工作。
藥物治療:(1)病豬污染的圈舍及養豬環境用2%~5%火堿空欄消毒,子豬入欄前再徹底消毒一次。(2)用紫藥水或碘酊涂抹傷口,用高錳酸鉀、來蘇爾液清洗驅除全身的痂皮和污物,然后用自制軟膏(金霉素、紫草、阿莫西林、凡士林)涂抹,每天2次,連用3天~7天。(3)用恒豐強阿莫西林(每支50千克)+清開靈(5毫升~10毫升)+魚腥草(10毫升)+地米(5毫克~12毫克),混合肌注,每天2次,連用5天。(4)豬用維多利(每瓶1000升水)+VC(300ppm),混合飲水,連用7天,以減輕病癥,增加采食量,提高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