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試驗設飼養方式不同的3個處理:即傳統的水面圈養(對照組)、無水面旱地圈養結合間歇噴淋(處理1)、籠養(處理2),用以測定各組產蛋期生產性能。結果表明:處理2組500日齡入舍母鴨平均產蛋數為283.3枚、總蛋重為18.86kg,極顯著(P<0.01)低于對照組(312.1枚、20.67kg)和處理1組(306.90枚、20.31kg),對照組與處理1差異不顯著(P>0.05);對照組產蛋期死亡淘汰率為7.4%,極顯著(P<0.01)高于處理2(4.76%)和處理1(4.23%),處理2與處理1差異不顯著(P>0.05);處理1全期料蛋比為2.72:1,極顯著(P<0.01)低于對照組(2.90:1)和處理2(3.05:1);各處理間蛋品質量各項指標差異均不顯著(P>0.05)。說明旱地平養結合間歇噴淋的飼養方式,不僅不影響蛋鴨的產蛋性能,而且顯著降低飼料消耗,可以替代傳統的水面飼養方式。
關鍵詞:畜牧學;飼養方式;生產性能;比較;蛋鴨
中國是世界上養鴨最早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蛋鴨生產國。千百年來,我國蛋鴨飼養都是采用傳統水域放牧(半放牧)的方式。這種方式不僅造成鴨子糞便對河流、水源的污染,更為嚴重的是造成一些烈性傳染病(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經糞便隨水流傳播,嚴重危害人及畜禽的生活環境,產生了嚴重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而惡劣的飼養環境又對放養其中的蛋鴨健康產生危害。水禽在開放水域飼養,容易與野鳥接觸,野鳥起著禽流感病毒庫的作用,因而帶來了爆發的風險[1]。由于這種水域放牧或水面圈養的飼養方式無法實現對蛋鴨采食、飲水和環境質量的控制,存在著嚴重的生物安全隱患,也就談不上無公害生產。專家呼吁水禽應該停止放牧和下水[2]。我國北方地區缺少水面,冬季持續時間長,室外氣溫低,蛋鴨依賴水域放牧的傳統飼養方式造成了我國北方蛋鴨生產明顯的季節性,制約了北方蛋鴨業的發展[3]。
近年來,孫平風等[4]、朱國法等[5]開展了蛋鴨離河生態養殖模式研究,采用旱地結合水面的圈養模式替代河流放養。但蛋鴨在水塘中游泳,飼料飲水的質量仍然無法得到控制,蛋鴨的糞便無法統一收集處理,造成污染源向公共水域排放。梁巍等[6]、米玉玲等[7]開展了蛋鴨籠養的研究,但未見到籠養鴨產蛋性能不受影響的報道。本研究旨在改變蛋鴨傳統飼養方式,通過對蛋鴨飲水、飼料質量和飼養環境的無公害控制,探索一種替代傳統水面飼養,符合生物安全原則的蛋鴨飼養模式。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設計與方法
本項目采用單因子重復試驗。將同一批山麻鴨種鴨提供的1日齡山麻鴨雛1260只分為1個對照組和2個試驗組,每組420只設6個重復,每個重復70只鴨。3個組采用相同日糧、相同光照制度、相同免疫程序,全程不添加任何藥物。對照組采用場內原有的傳統池塘水面圈養,人工喂料,定期更換池塘水。2個試驗組,均可控制鴨子采食和飲水,飼料衛生符合GB13078飼料衛生標準,飲水和噴淋水來自自來水,水質符合NY5027無公害食品畜禽飲用水水質標準。試驗1組全程采用無水面旱地圈養,設旱地運動場和舍內產蛋間,人工喂料,普拉松飲水器飲水。旱地運動場建傾斜度為0. 5%的排水溝,使不形成淤水,水溝上鋪蓋塑料格柵,上方1 m左右鋪設內徑1.5 cm的PVC管,作為間歇噴淋管,每天定時噴淋鴨子2~3次,噴淋水流入排水溝,匯合流入沼氣池,經沼氣發酵處理后達標排出。舍內采用谷殼墊料,80日齡后舍內安置產蛋箱,保持產蛋箱內墊料清潔,舍內墊料定期收集,堆放腐熟后用作果園施肥;試驗2組采用二層階梯籠養,每個籠位(長42cm×寬39cm×高34cm),育雛、育成期與試驗1組一樣,采用旱地平養,80日齡轉入籠養,每個籠位兩只鴨,飼養至500日齡。
1.2試驗測定指標和方法
試驗期從小鴨出雛至500日齡,記錄各組群體開產日齡、開產體重、產蛋期采食量、產蛋量、蛋重、死亡淘汰數等指標,計算每個重復的群體平均每只入舍母鴨500日齡產蛋數,每只入舍母鴨500日齡總產蛋重,各組育成期死亡淘汰率,產蛋期死亡淘汰率,300日齡時各組隨機抽樣測定30枚鴨蛋的蛋重、蛋型指數、蛋殼厚度、蛋白高度、蛋比重、蛋黃色澤、哈夫氏單位等蛋品質指標。
1.3統計分析
測定結果用Excel統計,用SPSS11.5軟件進行組間差異顯著性分析,差異顯著的用Ducan氏法進行多重比較。小于30%的百分數指標經過反正弦轉換處理后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各階段日糧營養水平見表1。對照組和旱地圈養組的各階段飼養密度見表2。
表1蛋鴨各階段的營養水平
項目 | 0—4周 | 5—10周(生長期) | 11—15周(生長后期) | 16周以上 |
代謝能(MJ/kg) | 10.87 | 9.20 | 10.03 | 10.46 |
粗蛋白(%) | 18 | 13.00 | 15.50 | 17.0 |
脂肪(%) | 3.0 | 3.00 | 3.00 | 3.0 |
纖維(%) | 3.5 | 7.0 | 4.5 | 5.0 |
鈣(%) | 1.00 | 1.00 | 2.5 | 3.5 |
有效磷(%) | 0.55 | 0.53 | 0.50 | 0.450 |
蛋氨酸(%) | 0.6 | 0.3 | 0.4 | 0.35 |
賴氨酸(%) | 1.15 | 0.7 | 0.9 | 0.8 |
蛋+胱氨酸(%) | 0.88 | 0.60 | 0.70 | 0.70 |
表2非籠養組蛋鴨不同階段采用的飼養密度
日齡(d) | 1—10 | 11—20 | 21—28 | 29—70 | 71—105 | 105— |
舍內密度(只/m2) | 30 | 25 | 20 | 10 | 8 | 8 |
2、結果與討論
表3蛋鴨不同飼養方式生產性能比較
項目 | 旱地平養 | 籠養 | 對照組 |
重復樣本數(組) | 6 | 6 | 6 |
(0~110 d)母鴨死淘率/ % | 6.69±0.84A | 5.76±1.32A | 6.35±0.57A |
入舍母鴨開產日齡/d | 109.7±1.4A | 111.3±1.0A | 111.2±1.47A |
開產(110 d)體重/g | 1358.5±47.8A | 1336.8±36.9A | 1345.6±52.7A |
300日齡體重/ g | 1354.6±58.7A | 1365.5±42.7A | 1362.6±46.8A |
(111~500 d)死淘率/% | 4.23±0.56A | 4.04±0.40A | 7.40±0.78B |
每入舍母鴨500d產蛋數/枚 | 306.9±2.1A | 283.3±3.0B | 312.1±2.6A |
平均每枚蛋重/g | 66.17±0.35A | 66.57±0.25A | 66.23±0.31A |
每入舍母鴨產蛋總重/kg | 20.310±0.235A | 18.857±0.136B | 20.667±0.150A |
每只入舍母鴨產蛋期耗料/kg | 55.267±0.252A | 57.600±0.794B | 59.940±0.750C |
產蛋期料蛋比 | 2.72±0.02A | 3.05±0.02B | 2.90±0.015C |
注:同行肩標字母不同為差異極顯著(P<0.01),同行肩標字母相同為無顯著差異(P> 0.05)
2.1不同飼養方式對蛋鴨死淘率的影響
由表3可見,在使用相同免疫程序,全期不使用藥物的條件下,3個組育雛期、育成期的死亡淘汰率差異不顯著(P> 0.05);產蛋期入舍母鴨死亡淘汰率對照組為7.4%,旱地平養組為4.23%,籠養組為4.76%,旱地平養組和籠養組分別比對照組低42.8%和35. 7%,與對照組差異均極顯著(P< 0.01),而旱地平養組與籠養組無顯著差異(P> 0.05)。說明在飲水和飼料來源和質量都可以得到控制的2個試驗組,雖然在育雛育成階段未表現出死亡淘汰率的顯著差異,但在產蛋期,由于有效提高了蛋鴨的生物安全水平,死淘率極顯著低于對照組。
2.2不同飼養方式對母鴨開產日齡的影響
由表3可見,3個組的開產日齡(達50%產蛋率),旱地平養組為109.7 d,籠養組為111.3 d,對照組為111.2 d,各組之間無顯著差異(P> 0.05)。說明籠養或者旱地平養對蛋鴨的開產日齡不構成影響。
2.3不同飼養方式對蛋鴨平均每枚蛋重的影響
由表3可見,產蛋期平均每枚蛋重籠養組66.57 g,旱地平養組66.17 g,對照組66.23 g,3組差異不顯著(P> 0.05)。說明飼養方式對蛋鴨每枚蛋重不會產生影響。
2.4不同飼養方式對入舍母鴨500日齡產蛋數和500日齡產蛋總重的影響
由表3可見,每只入舍母鴨500日齡產蛋數籠養組為283.3枚,比對照組的312.1枚低9.2%,比旱地平養組的306.9枚低7.7%,差異均極顯著(P< 0.01);旱地平養組比對照組少1.7%,無顯著差異(P> 0.05)。每只入舍母鴨500日齡產蛋總重籠養組為18.86kg,比對照組的20.67kg低8.76%,差異極顯著(P< 0.01),而旱地平養組為20.31kg,與對照組差異不顯著(P> 0.05)。
說明蛋鴨籠養會極顯著地影響蛋鴨產蛋性能遺傳潛能的發揮,這可能與籠養條件下蛋鴨產生明顯的驚群不安等強烈的應急反應有關。而旱地平養結合間歇噴淋的方式,能夠刺激蛋鴨分泌尾脂腺,梳理滋潤羽毛,避免因缺水造成的蛋鴨羽毛板結斷裂,滿足了蛋鴨的生理需求,不影響蛋鴨產蛋遺傳潛能的發揮。
2.5不同飼養方式對蛋鴨產蛋期體重的影響
由表3可見,3種不同飼養方式下開產體重和300d體重均沒有差異。
2.6不同飼養方式對蛋鴨產蛋期飼料消耗和料蛋比的影響
由表3可見,每只入舍母鴨產蛋期(500d)飼料消耗旱地平養組為55.27 kg,比籠養組的57.60 kg低4.0%,差異極顯著(P< 0.01),比對照組的59.94 kg低7.8%,差異也極顯著(P< 0.01);籠養組比對照組低3.90%,差異極顯著(P< 0.01)。每只入舍母鴨產蛋期(500日齡)料蛋比旱地平養組為2.72:1,比對照組的2.90:1低0.18,差異極顯著(P< 0.01);籠養為3.05:1,比旱養組高0.33,比對照組高0.15,差異均極顯著(P< 0.01)。這可能由于蛋鴨旱地無水面圈養和籠養減少了水面運動量,飼料消耗極顯著降低。而蛋鴨在旱地上活動,又減少了飼料散落水中引起的浪費,顯著節約了蛋鴨的飼料消耗。而旱地圈養蛋鴨產蛋量與對照組接近,因此顯著降低了料蛋比。說明旱地平養的飼養方式在蛋鴨產蛋性能不受影響的情況下還大量的節約飼料消耗,從而提高了飼料轉化率。
2.7不同飼養方式對蛋鴨蛋品質的影響
表4不同飼養方式對鴨蛋蛋品質的影響
抽測3個組300日齡所產蛋30枚蛋,測定蛋品質。由表4可見,蛋品質各項指標差異均不顯著(P> 0.05)。說明蛋鴨籠養或旱地平養的飼養方式對蛋品質沒有影響。
3.結論:
采用本試驗的無水面旱地平養結合間歇噴淋的蛋鴨飼養模式,不僅不影響蛋鴨的產蛋性能,顯著降低飼料消耗,而且可以實現蛋鴨糞便的統一收集,無害化處理,既克服了水域污染對蛋鴨健康的危害又避免了蛋鴨直接接觸水域產生的對水源的污染和疾病傳播,是一種符合生物安全原則的蛋鴨無公害生產飼養模式,可以替代傳統的蛋鴨水域放牧或半放牧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