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企業的高層經理者來說,無論他有什么學歷,什么職業背景,衡量他的,都會歸結到一點:能否為今天供職的企業帶來贏利?這也是董事會決定進一步賦予他權力的最基本動因。
2000年,我在亞聯網(納斯達克上市)擔任大中國區總經理,主要分管北京、上海、香港及臺北的分公司。盡管我帶領的中國團隊創造了各分公司中的最大訪問流量,但當時席卷全球的互聯網泡沫還是令企業的美國投資人喪失了信心。
自此,從職業角度,我開始謀劃如何“上位”。
靠近董事會
盡管亞聯網的失敗,主要責任不在我,但是我卻看到一個方向,就是我曾經告訴CEO,亞聯網存在未來。事實證明我的判斷是正確的。
實際上,亞聯網CEO的失敗在于,無法向董事會拿出當時和網易丁磊一樣的重整方案。我仔細想過,亞聯網CEO與丁磊不同,前者是美國人,根本不知道未來贏利點在哪里。不是在美國,而是在中國市場。經過這輪市場泡沫后,丁磊和他的國際投資董事當時所下的連續賭注,很快就在中國得到了回報。
由此,我對于未來職業的設計是,直接能夠向董事會匯報,但是不同企業有不同的做法,大集團公司,達到我這一職業設計要求的職務一定是CEO。不過在中等規模的公司,也可能是類似不擁有股權利益,而只享受業績紅利的執行董事。那么,如何具體實施個人職業戰略?
大腳穿上小鞋
2003年,受投資人委托,我創辦了國旭科技。盡管國旭推出的在線英語教育的B2B模式早于多名競爭者,但是在主戰場的臺灣卻受制于地域人口經濟的狹小問題,另外在推動中國內地市場時,服務企業很快發現在線英語教育在培訓員工英語的同時,也提高了他們跳槽的本錢。
這個失策,直接導致我在2005年離開國旭。
總結這一教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CEO有這樣的職業過程:第一份工作是一名普通員工,并盡快成為項目總監,之后就是作為其他企業需要的中層管理人才,選擇跳槽,幸運一點可以成為區域總經理,這個職位上的權力相當于過去的幾倍,但是業績不利,很可能就此停止。而從執行董事向CEO過渡要有一個職業業績的準備期。
離開國旭同年,我擔任上海普訊科技公司的資深副總,監管企業戰略實施。這家公司屬小型企業,且業務產品集中,我將自己職業定位是“大腳穿上小鞋”:用自己過去豐富的行業經驗和管理能力,來“撐大”這家小型企業的業務邊界,逐步向中型企業拓展。另外,在小型企業擔任資深副總,實際上已經是半個CEO,個人職業發展的最后一步也必然與企業成長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