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規模養兔,過去一直沒有明確的界定,但我國養兔業發展到今天,無論是毛用兔、肉用兔,還是皮用兔飼養,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飼養數量和兔產品產量及出口量都躍居世界首位。科學養兔技術得到了普及和提高,兔產業化的雛形基本形成,“公司+農戶”的格局基本建立。專家對養兔規模作出了一個界定:作為專業養兔場,若養肉兔和獺兔,基礎母兔應在300只以上,年生產商品肉兔12000只或商品獺兔9000只,年獲純收入18萬元左右;如果養毛兔,生產兔存欄量應在1000只以上,年純利潤在15萬元以上。家庭養肉兔和獺兔,基礎母兔應在50只以上,年純收入在3萬元以上,毛兔生產兔存欄量應在400只左右,年純收入4萬元以上。規模養兔場的適度規模為基礎母兔存欄量應在300~500只,若規模再度擴大,兔的繁殖率和子兔成活率都會遞減,而發病率和死亡率則會遞增。
規模化養兔場失敗的實例
我國有些地方貪大求全,不干則已,一干就要投巨資建規模化、集約化養兔場。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些規模化、集約化養兔場往往因為缺乏過硬的技術與管理混亂而失敗。
黑龍江省甘南縣曾有一個獺兔星火項目,分三期引進種兔800多只,推廣生產種兔6000多只,建立分場19個。可從1986年4月項目啟動,歷經三年零8個月就宣告失敗。
1994年6月,黑龍江省雙城縣外貿局創辦的龍華畜牧有限公司從巴黎引進布列塔尼亞肉兔配套系種兔600只,其中祖代200只,父母代400只,在較短的時間內種兔場存種兔上萬只,經3年多的運作,先后投資2900多萬元,卻于1997年秋天在維艱中結束,給國家造成嚴重損失。
規模化養兔難點何在
規模化養兔不是傳統家庭養兔場在飼養數量上的擴大。從諸多規模化養兔場的失敗中不難看出,規模化養兔有諸多難點,包括技術因素、管理因素和社團因素等,不同的規模化養兔場盡管失敗的原因不盡相同,但不管哪一方面出了問題,都會給兔場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技術問題 人工養兔本來就是技術性很強的工作,規模化養兔對技術的要求更高,無論是種兔良種核心群的種兔生產性能擬定、選育和建立,還是飼料原料的選用、飼料配方的制定,或是飼養管理技術和疫病防控技術,都有很高的科技含量,當然要求有能把握全局的高級人才,還要有能承載技術并有以場為家的飼養人員為之服務。事實上剛上馬的規模化養兔場很難達到這些要求。這主要是因為主要負責人對養兔技術不重視,把規模化養兔場理解為小型家庭養兔場飼養數量上的放大。2003年獺兔銷售形勢已經好轉,許昌市一做服裝生意的老板準備上獺兔飼養項目,找筆者咨詢時筆者建議他先引進100只基礎母兔,自己帶1~2名飼養員先在實踐中學習,待掌握技術后,懂得了管理再擴大飼養規模。誰知他到山東考察時,一獺兔飼養場鼓動他要 “抓好時機大上、快上”,于是他馬上投資40多萬元建了個規模化養兔場,首批引進基礎母兔500只,而對方只派一個僅能正常飼養管理的飼養員來作了一個多月的技術指導。這個兔場堅持3年后垮了,所有投資打了水漂。夏邑縣一人在外打工掙錢后,趁獺兔形勢好創辦了一個獺兔飼養場,還請了兩位剛畢業的大學生作技術員,可由于他們的書本知識還沒能與實踐相結合,不能解決實際中的問題,結果一個月里死亡幼兔3000多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