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痢疾也叫黏液性出血性下痢,或稱血痢、黑痢、是由豬痢密螺旋體所引起仔豬的一種腸道傳染病。本病的特征為:黏液性或黏液出血性下痢,大腸黏膜卡他性、出血性腸炎或纖維素性、壞死性炎癥。
1 流行病學
本病最早在美國首次發現,當前在一些主要養豬國家發生和流行。在自然情況下,此病只感染豬。不同品種、性別和年齡的豬均有易感性,但7~12周齡的仔豬和幼豬易感性比成豬強,而且多發。斷乳豬的發病率為75%,病死率為5%~25%。病豬和帶菌豬是主要傳染源。康復豬帶菌率也很高。再有犬、鼠類、鳥類和蒼蠅也可帶菌排菌,成為傳染源和媒介。病原體通過糞便排出體外,污染周圍環境,飼料、飲水、用具等,健豬經消化道而感染。如果飼養管理不好,氣候多變,陰雨潮濕,飼養密度大,擁擠,飼料不足,尤其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長途運輸等應激因素,均可誘發本病。該病在豬群中長年不斷流行,并且緩慢,時間長。康復豬數月后仍可復發。
2 癥狀
潛伏期10~14d。①最急性期。病豬在數小時內,突然死亡,未見臨床癥狀。②急性期。病豬精神沉郁,食欲下降,體溫40~40.5℃。初期,排出軟便,并附有條狀黏液,不斷下痢,糞便為黃色粥樣或水樣。嚴重的病豬糞便中混有多量的黏液、血液、纖維素性物質和壞死組織碎片。糞便呈紅色、棕色或黑紅色,病豬弓背、吊腹、脫水、消瘦、貧血、體質極度衰弱而死亡。不死者轉為慢性。③慢性期。病豬表現不同程度的下痢,糞便中混有黏液、血液,呈黑色。病期較長,精神食欲均不振。進行性消瘦,貧血,生長發育緩慢,成為僵豬,病死率低。病程1個月以上。
3 剖檢
主要病變在大腸即結腸,盲腸和直腸。急性病豬的大腸壁和腸系膜充血,水腫呈暗紅色,有血斑,表面覆有一層黏液性、血液性滲出液。腸道內充滿粥樣帶血或水樣內容物。后期,病程稍長,大腸黏膜表面壞死,并附有一層纖維素性假膜,呈豆腐渣樣外觀,剝去假膜后,露出潰瘍面。腸系膜淋巴結水腫,出血。病變在某一腸段,也可分布整個大腸。
4 診斷
①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尤其出血性下痢,呈黑色,大腸黏膜卡他性、出血性纖維素性和壞死性腸炎,可初步確診。但應對病原體進行檢測。②采取病死豬大腸黏膜、黏液或糞便,抹片,姬姆薩染色液染色,鏡檢或暗視野檢查如見有大量彎曲的,兩端尖銳,形如雙雁翼狀的豬痢疾密螺旋體,暗視野鏡檢,能看到活潑運動的螺旋體,即可確診。③采取病死豬的大腸黏膜制成10倍稀釋的乳劑,給30~60日齡的健康仔豬2頭,經饑餓24h后,灌服,每頭50~100mL。另設2頭作對照。1~2周后,取糞便檢查,可見豬痢疾密螺旋體及剖檢可見病變。④血清學檢查。可用凝集試驗,熒光抗體試驗,間接血凝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查本病,效果均好。⑤鑒別診斷。本病應與豬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輪狀病毒感染,仔豬黃痢,仔豬白痢,仔豬副傷寒等進行區別診斷。
5 防治
①加強飼養管理,搞好衛生和消毒工作。對豬舍及時清除糞便,作堆肥發酵處理。對地面、用具等,定期進行消毒,保持圈舍干燥。②堅持自繁自養的方式,必須引進豬只時,一定隔離檢疫,確證無病才可入群。經常觀察豬群,發現病豬馬上淘汰。減少各種應激刺激,如天氣寒冷應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不要突然改變飼料,供給全價飼料等,可預防本病發生。③對有本病的豬場應采取藥物凈化措施來控制和消滅。每kg干飼料加1g痢菌凈,混合后喂服,連用30d。哺乳仔豬灌服0.5%痢菌凈溶液,每kg.bw0.25mL,1次/d。④由于犬、鼠類、鳥類及昆蟲(蒼蠅)也帶菌傳播本病,所以,在豬舍內要消滅鼠類和蒼蠅,嚴禁犬、鳥進入舍內。結合消毒可達控制和凈化的目的。⑤目前尚無有效的菌苗用于現地。國外有人靜脈重復注射甲醛滅活的本菌對豬能引起部分保護,或用滅活本菌加各種佐劑作其他途徑注射,也能獲得部分抵抗力。⑥治療。林可霉素50mg/kg.bw,肌肉注射,1次/d,連用3~5d,飲水25~50mg/kg.bw,連用3~5d。潔霉素每1 000kg飼料加入100g,連用21d。硫酸新霉素1 000kg飼料加入300g,連喂3~5d,停藥20d。痢菌凈每kg.bw5mg,2次/d,口服,連用3~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