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豬生產中,豬群的增長速度與母豬的繁殖能力有密切的關系,而飼養的經濟效益與豬群的增長速度呈正比。如果母豬遭遇流產、早產、死胎、木乃伊胎、弱子、畸形、乏情和不孕等繁殖障礙時,就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影響豬場的經濟效益。根據多年來的生產實踐,現就母豬繁殖障礙的病因及控制對策作以下探討。病因分析
傳染性病因 目前,引起母豬繁殖障礙的病毒有細小病毒 (PPV)、偽狂犬病毒(PRV)、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PRRSV)、豬瘟病毒(HCV)、流感病毒(ISV)、乙腦病毒(JEV)等,細菌病原有豬鏈球菌、豬丹毒桿菌、李氏桿菌、布氏桿菌等,還有弓形體、鉤端螺旋體、衣原體等。
非傳染性病因 主要有遺傳因素、營養因素、環境因素、非傳染性疾病等,現分述如下:
遺傳性因素:一、染色體畸形。豬染色體的畸變與胎兒死亡密切相關。二、排卵數與子宮內環境。豬的排卵數和胚胎成活率受遺傳因素控制,主要表現在子宮長度與胚胎成活率之間有著高度的正相關。其次,子宮營養供給狀況對胚胎存活也有較大影響。三、近親繁殖。
營養性因素:營養條件是家畜繁殖的物質基礎。營養不足、營養過剩或營養不均衡都會導致母豬繁殖障礙;低血糖、飼料霉變、慢性中毒等也可引起弱胎、死胎。
環境性因素:環境是指豬舍內外溫度變化、光照面積大小和欄內母豬密度。夏季炎熱天氣,通風降溫不良,導致母豬采食量減少、營養不足,使生殖機能恢復慢,不能發情;把5~6頭母豬關在一個欄內飼養,互相擁擠,經常爭食、咬架,造成體弱母豬吃料少,日益消瘦,卵巢機能恢復慢,也不能發情,甚至造成受胎母豬發生流產;光照不足或光照過量對母豬繁殖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不同病因所致的繁殖障礙在臨床上的區別
傳染性病因
細菌感染:主要表現為在懷孕任何階段都可發生流產。現以布氏桿菌病為例進行簡要介紹。布氏桿菌病又稱傳染性流產,是一種人和多種家畜以及野生動物共患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引起豬發病的主要是豬布氏桿菌、流產布氏桿菌和馬爾他布氏桿菌。常因引入隱性感染病豬而造成在豬群中流行。病豬流產時的胎兒、胎衣、尿等均含菌,病公豬精液也帶菌,病原通過生殖道和消化道入侵,也可通過呼吸道以及正常皮膚、黏膜感染。性成熟的豬最易感染,感染后延及全身,并長期存于某些局部組織。
病毒感染:一般來說,造成豬繁殖障礙的病毒性病原主要引起死胎、木乃伊胎和不孕,多數不引起流產。一窩子豬中有幾頭木乃伊胎或一窩僅產4頭以下子豬,可認為是病毒感染特征的表現。這里主要介紹豬瘟、豬細小病毒、乙型腦炎、偽狂犬、繁殖障礙綜合征。
一、豬瘟。接種過質量不好的疫苗的母豬,或不完全免疫的母豬,懷孕時如感染豬瘟強毒,母豬本身不出現癥狀,但病毒可通過胎盤侵害胎兒;感染了低毒力株的懷孕母豬,同樣僅出現繁殖障礙。
二、豬細小病毒。本病毒只能引起豬發病,并僅使母豬出現繁殖障礙綜合征,其他
類型豬均只發生隱性感染而不表現
癥狀。該病毒對外界環境抵抗力強,
受污染的欄舍,空欄3個多月仍有傳
染性。豬感染后3~7天,病毒可以從
病豬口、鼻、糞便,以及公豬急性期的精液排出,經口、鼻或配種感染。
三、日本乙型腦炎。日本乙型腦炎又稱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是由蟲媒病毒屬B群中的日本乙型腦炎病毒所致的人畜共患病。在家畜中主要見于馬和豬,特別是幼駒表現為發熱和中樞神經系統癥狀。豬常為性成熟時易感,表現癥狀為沉郁、嗜眠、懷孕母豬生殖障礙、公豬睪丸炎。本病的傳播媒介為蚊蟲,故常于夏季流行。
四、偽狂犬病。偽狂犬病是由皰疹病毒屬中的偽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多種家畜和野生動物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表現發熱和腦脊髓炎。除豬以外,多種動物皮膚發生奇癢。本病在豬中發病率高,初生至1月齡子豬最易感染,表現發熱、運動失調等癥狀。成年豬感染常只表現輕度的上呼吸道炎癥,而懷孕母豬感染則發生繁殖障礙。
五、豬繁殖和呼吸綜合征。該病不僅因呼吸道感染、繁殖障礙、子豬死亡等引起直接損失,還會導致免疫抑制而繼發多種其他疾病,多因混合感染而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