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初,農十二師104團某牛場牦牛因陰雨天氣轉場。造成牛群突然發病、死亡,主要是犢牛。發病率為3%;致死率為20%。其臨床癥狀:病初體溫高達41℃~42℃,精神沉郁,呼吸加快,有痛苦性干咳,下痢,氣味惡臭。病理變化:肝腫脹、質脆,個別牛肝表面有壞死灶;腎稍腫;淋巴結明顯水腫、出血;肺臟表面有肝變區,呈大理石樣花紋,有纖維素性胸膜炎變化,有化膿灶;心包積水;初診為“牛出血性敗血病”,一種以高熱和敗血癥為特征的急性傳染病。筆者對其進行實驗室檢驗,確診為牛巴氏桿菌和葡萄球菌混合感染,并采取了相應的預防措施,控制了本病的發生,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1)無菌采取牛心、肝、脾、肺等臟器,置4℃和20℃冰箱,待檢。(2)普通瓊脂平板、5%兔或羊鮮血瓊脂平板、LB肉湯等。(3)健康昆明系小鼠12只(16~18g)
1.2方法(1)病料進行觸片,分別進行革蘭染色、瑞特染色、鏡檢。(2)將病料分別無菌接種到LB肉湯普通瓊脂平板、5%兔或羊鮮血瓊脂平板,37℃培養1824h,并進行細菌的純化培養。(3)將純培養物制成菌懸液給分別每組腹腔注射3只小鼠,0.2mL/只。兩只腹腔注射LB肉湯做陰性對照。(4)挑取純培養物無菌接種于常規生化鑒定培養基中,37℃培養24~48h。并上VITEK32型全自動細菌鑒定分析儀。
2結果
2.1病原菌檢查:取肝、脾、肺等病料觸片,革蘭染色鏡檢,觀察到革蘭陰性小桿菌和陽性球菌;姬姆薩或美藍染色鏡檢,觀察到球菌和兩極濃染的小桿菌。
2.2菌落形態與培養特性:陰性小桿菌在LB肉湯培養24h后渾濁,連續培養2~3d,有菌膜產生,液體清徹,管底有黏稠液體;在普通瓊脂平板上生長貧瘠;在鮮血瓊脂培養基上形成灰白色、圓形、微隆起、半透明、濕潤、表面光滑、邊緣整齊的露珠樣菌落,有溶血和不溶血兩種菌落。
陽性球菌在LB肉湯培養24h后渾濁。在普通瓊脂平板上生長良好;在鮮血瓊脂培養基上形成灰白色、圓形、隆起、表面光滑、邊緣整齊的菌落,輕微溶血。
2.3動物實驗:陰性小桿菌3/3死亡。陽性球菌2/3死亡,1只精神沉郁后健活。陰性對照均存活。
2.4生化鑒定:不溶血性小桿菌不在麥康凱上生長,靛基質為陽性,甘露糖陽性;溶血性小桿菌在麥康凱培養基上生長緩慢,靛基質為陰性,甘露糖陰性。根據VITEK32型全自動細菌鑒定分析不溶血性小桿菌為多殺巴氏桿菌,溶血性小桿菌為溶血性巴氏桿菌(溶血性曼氏桿菌,球菌為科氏葡萄球菌。
3小結與討論
3.1經過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及對病牛臟器細菌的分離與鑒定,確定該牛場流行的疾病是由巴氏桿菌和葡萄球菌混合感染所引起的。
3.2巴氏桿菌為條件性致病菌,多因冬春兩季氣溫驟變、潮濕、營養缺乏等誘因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病原菌侵入機體,經淋巴循環,而發生內源性感染。此次發病與當時氣候驟變、降雪降溫和飼料較為缺乏有關。在分離細菌時,發現部分病牛可檢出附紅細胞體,這可能也是誘發本病的原因。所以平時要加強飼養管理,避免牲畜受寒、擁擠,保持牛場清潔衛生,定期殺蟲滅鼠,作好平時的預防消毒工作,發病時及時隔離治療。
3.3新疆地區的多數牲畜已作價歸戶,由于經濟原因多數地區對非強制性免疫疫苗的免疫管理不夠,不能按時免疫,造成母畜自身抗體降低,不能給幼畜提供足夠的母原抗體,一旦環境出現變化極易造成疫情流行,加之現在市場上沒有高免血清和疫苗提供。因此,出現本病首先根據分離細菌選擇敏感的藥物進行及時的治療和預防。筆者用分離到的菌株制備自家滅活油佐劑疫苗。并且以小鼠實驗,安全性和保護率均較高。對牛群的保護力還待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