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全身麻醉后由于麻醉藥物的影響、手術的直接創傷和刺激以及病畜原有的病理生理變化等,均可導致某些并發癥的發生。麻醉期間麻醉意外和并發癥往往受到高度重視,所以易于控制。但是在動物麻醉復蘇期,醫生的警惕性往往降低,所以,該期并發癥的防治應當給予重視。動物麻醉和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有:蘇醒延遲、術后躁動、麻醉后寒戰、喉痙攣、嘔吐和肺水腫等。下面僅就以上幾種并發癥做以簡要闡述。
1 蘇醒延遲
當前,麻醉拮抗劑逐漸向特異性拮抗方向發展,多數動物能在術后不久清醒。但蘇醒時間長短并不一致。一般而言,術后60~90 min蘇醒為正常,超過此時限者,可視為蘇醒延遲。
1.1 蘇醒延遲的原因
1.1.1 麻醉藥物過量或殘余作用。有總量過量和相對過量兩種情況,多數是相對過量。如動物因肝、腎功能障礙,藥物不能正常降解和排泄,使藥物在體內蓄積;或因動物對麻醉藥高度敏感,或對藥物耐受性差均可導致相對過量而致蘇醒延遲。再有,麻醉性鎮痛藥、吸入麻醉藥、抗膽堿藥、氟哌啶、肌松藥和止吐藥等都能在體內有一定時間的殘余作用,這些都影響術后復蘇。麻醉性鎮痛藥致喚醒失敗的特點是呼吸深慢和針尖樣瞳孔;揮發性麻醉藥引起的表現為呼吸淺快,但絕無瞳孔縮小征象;異氟醚引起的表現為自然睡眠模式被打亂;肌松藥引起的表現為肌肉麻痹外、肌肉神經電刺激反應消失;氟哌啶引起的表現為迷糊、嗜睡。
1.1.2 麻醉藥物配伍不當。在麻醉藥物的選擇上應該考慮藥物的藥理學特性、相互作用和手術時間,否則可導致術后蘇醒延遲。如將半衰期為4~6 h的哌替啶與普魯卡因一起靜脈注射,手術結束時,普魯卡因很快被膽堿脂酶代謝,而哌替啶作用仍然持續存在。又如將半衰期為30~45 min的芬太尼與半衰期為4~6 h氟哌利多混合在一起使用,手術結束時,氟哌利多的作用仍在持續等。
1.1.3 麻醉中低氧。多數麻醉藥能夠引起動物血流動力學變化,表現為心輸出量減少,血壓降低,再加上術中失血和體液失衡都可能誘發低血壓,從而機體氧的供應失衡,出現蘇醒延遲,尤其是老齡動物對低氧耐受力更差,這是蘇醒延遲的常見原因。
1.1.4 低體溫或外界環境溫度過低。低溫可使麻醉藥在體內的排除速度降低,麻醉藥代謝緩慢和體內蓄積增加,麻醉藥物殘余作用時間延長,從而導致麻醉結束后蘇醒恢復延遲。
1.2 預防和處理 靜脈麻醉,則需根據藥物作用時間、手術時間、藥物間的相互作用和病畜情況等決定用藥劑量;若是吸入性麻醉,手術結束前盡早停止麻醉,提前加大通氣量,加速麻醉藥排出,并加強蘇醒期護理,維持呼吸道通暢和血流動力學穩定,一般預后良好。呼吸抑制藥與肌松藥亦可因肌松和低氧導致蘇醒延遲,肌松藥可用4氨基吡啶和新斯的明拮抗;龍朋和靜松靈及其復方制劑麻醉所致蘇醒延遲,則可用其特異性拮抗劑鹽酸苯噁唑拮抗;麻醉性鎮痛藥(雙氫埃托菲、芬太尼及其衍生物等)所致,可用納絡酮拮抗;巴比妥類藥物則可用美解眠或利他林拮抗;苯二氮卓類藥物可用氟馬西尼拮抗,但要注意排除其他并存的原因,否則盲目處理是危險的。
再有,術中或術后應注意保溫,防治體溫過低,并進行術中補液,維持正常的體液內環境也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預防措施。〖HJ〗
2 術后躁動
全麻后患畜常可較快蘇醒,但也可出現嗜睡、定向障礙及躁動不安等腦功能障礙。通常是患畜意識恢復后大腦高級中樞的功能仍未全面恢復,影響動物對感覺的反應和處理,表現為不能控制的躁動不安和無目的的游走。
2.1 術后躁動原因
2.1.1 藥物的影響。術前用藥中東莨菪堿可致術后定向障礙及躁動不安;麻醉用藥中依托咪酯、氯胺酮、丙泊酚(propofol)和高濃度吸入麻醉藥,均可引起術后躁動,肌松藥殘留作用也可導致術后嚴重的焦慮和躁動。
2.1.2 呼吸、循環功能障礙等。缺氧、高碳酸血癥和低血壓、心律失常等,均可導致術后定向障礙和躁動不安。此外代謝紊亂、體位不適及尿潴留等也可導致術后躁動。
2.2 預防和處理
2.2.1 維持合適的麻醉深度、維持呼吸和循環功能,避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為此可選用舒泰(telazol)和犬眠寶等對循環、呼吸影響輕微的麻醉藥物。
2.2.2 去除可能的病因。如不能耐受氣管導管者盡早拔管。必要時可適當使用起效快、作用時間短的鎮靜催眠藥和鎮痛藥,如咪唑安定、哌替啶。
3 嘔吐
麻醉后動物的嘔吐是常見并發癥之一,也是獸醫臨床醫生最頭疼的問題。
3.1 嘔吐的原因
3.1.1 病畜因素 手術后發生嘔吐與病畜的體質和敏感性均有關。
3.1.2 麻醉因素 麻醉前用嗎啡可增加嘔吐的發生率,術中使用芬太尼、嗎啡或術后用嗎啡鎮痛等也增加術后嘔吐發生率;吸入麻醉藥如氟烷、異氟醚、安氟醚等也可引起;非吸入性全身麻醉藥丙泊酚、氯胺酮、依托咪酯和速眠新均可誘發嘔吐。動物麻醉后嘔吐除麻醉藥物直接作用于嘔吐中樞之外,還與麻醉期間采用面罩給氧致使氣體進入腸腔或高濃度的氧化亞氮彌散進入腸腔使腸管擴張、脹氣有關。
3.1.3 手術因素 上腹部手術容易發生嘔吐,手術后疼痛、低血壓、缺氧、經鼻胃腸減壓導管的刺激也為嘔吐的常見原因。
3.2 預防和治療
3.2.1 術前用藥中應當避免大劑量嗎啡,或輔以異丙嗪。
3.2.2 藥物預防。近年來,常用預防術后嘔吐藥主要為阿托品、氟哌利多和胃復安。
4 麻醉后寒顫
麻醉后寒顫是指麻醉后病畜蘇醒期間出現不隨意的肌肉收縮。其發生率為5%~65%。對機體的危害性主要表現為使機體氧耗量增加,CO2生成量增多,從而導致低氧血癥,乳酸性酸中毒。
4.1 麻醉后寒顫的病因 有人認為麻醉后寒顫是蘇醒期間麻醉藥殘余作用使大腦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紊亂,也有人認為是由于麻醉終止后各級中樞的恢復先后不同,脊髓中樞比大腦中樞更早從麻醉狀態下恢復,從而導致麻醉后寒顫。
4.2 麻醉后寒顫的治療 麻醉和復蘇期間注意對病畜保暖,防止體溫過低是預防麻醉后寒顫發生的有效措施。一旦發生麻醉后寒顫,可以嘗試應用紅外線照射,熱照射部位主要是面部、下頜和頸部。
在人類醫學上,對于病人麻醉后寒顫常以哌替啶等阿片類藥物和中樞性呼吸興奮藥多沙普倫治療而獲得較好的療效。那么,對于患畜的麻醉后寒顫是否可以采用此種方法治療尚有待于嘗試。
5 喉痙攣
喉痙攣是喉頭肌肉痙攣使聲門關閉而引起上呼吸道的功能性梗阻。淺麻醉下刺激喉頭或遠處敏感部位,均可誘發喉痙攣。
5.1 常見喉痙攣誘發原因 常見喉痙攣誘發原因主要有:淺麻醉下拔除氣管導管;誤吸酸性胃內容物;有過敏史的動物;有呼吸道炎癥等氣道高敏反應的動物。
5.2 處置措施
5.2.1 在吸入麻醉及機械正壓通氣的情況下,為防止喉痙攣發生,應掌握好拔管時期,同時在插管與拔管過程中,動作輕柔,避免過度刺激或損傷咽喉部。
5.2.2 防止誤吸。麻醉前禁水禁食6~12 h,以防圍麻醉期間的嘔吐和消化道內容物返流,減少酸性胃內容物對呼吸道的刺激。尤其是反芻獸,賁門括約肌較松弛,麻醉過程中更易出現瘤胃反流。對于大量流涎,可于麻醉前給予抗膽堿類藥物預防。
5.2.3 有過敏病史的動物,術中或拔管前后可給予地塞米松5~10 mg。通常輕度喉痙攣時,面罩吸氧后即可解除,嚴重者需肌肉注射琥珀膽堿后施行控制呼吸解危,琥珀膽堿為 1~1.5 mg/kg,同時合并應用咪唑安定1~2 mg或丙泊酚0.5~1 mg/kg。
6 肺水腫
肺水腫是肺毛細血管內液體成分滲透到肺泡、支氣管及肺間質內的麻醉并發癥。臨床上以極度的呼吸困難、心跳加快,可視黏膜發紺,肺聽診有捻發音,哮鳴音,濕啰音,口、鼻流泡沫樣液體。有的在注射完麻醉藥幾分鐘就出現、有的大約出現在0.5 h后、時間更久的還有的出現在手術后第2天。病情危急,如不能及時施救,將會在幾分鐘到幾小時的時間內死亡。
6.1 肺水腫產生的原因
6.1.1 麻前動物劇烈掙扎。掙扎可導致心肺等內臟器官血液灌流增多,而麻后突然血液動力學改變致肺毛細血管流體壓升高,可使細胞間液滲出增多,引起肺水腫。
6.1.2 麻醉藥過敏反應。如普魯卡因就能夠引起上皮黏膜型過敏反應,表現為支氣管痙攣、喘息和水腫,甚至發生休克。臨床上也有應用舒泰、846合劑、眠乃寧發生過敏反應的事件。
6.1.3 輸液過多或過快,機體水排除障礙,水中毒。
6.2 肺水腫的急救
6.2.1 特異性復蘇劑復蘇:如846合劑麻醉迅速用蘇醒靈靜脈復蘇。
6.2.2 維持呼吸道通暢,輔助呼吸。將患畜頭部放低或是倒提,讓水腫液盡快流出肺及氣管,并進行人工間歇節律擠壓胸腔,有呼吸機的可進行間歇正壓機械通氣。
6.2.3 快速利尿:速尿肌肉或靜脈注射10 mg/kg。
6.2.4 改善肺毛細血管通透性和降低肺循環阻力:地塞米松肌肉注射10~20 mg。氨茶堿10~20 mg肌肉注射。
6.2.5 大劑量注射抗生素防止出現繼發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