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2年Doyle在印度首次報道了附紅細胞體病以來,隨后在全球范圍內從仔豬到懷孕母豬都發現了附紅細胞體。在我國,許耀成等(1982年)首次在江蘇南部紅皮病病豬血液中查到了豬附紅細胞體之后,該病已在全國內蔓延。機體感染附紅細胞體后,不僅導致生產力下降,乳、肉產量減少,更嚴重的是感染了附紅細胞體的豬免疫力下降,為其它病原體的入侵打開了綠色通道.引起嚴重的臨床癥狀及死亡.給廣大畜牧業生產者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影響了養豬業的發展。
1附紅細胞體的流行病學
1.1宿主
多種動物對附紅細胞體都具有易感性,目前豬、綿羊等動物的陽性率幾乎達到l00%。患附紅細胞體病豬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無臨床癥狀.在抵抗力降低時,可出現貧血、黃疸、發熱三大癥狀。不同年齡和品種的豬均易感,仔豬的發病率和病死率較高。
1.2傳播途徑
目前.對豬的附紅細胞體的傳播途徑還不是很清楚。由于附紅細胞體寄生于血液內,因此推測本病的傳播與吸血昆蟲有關,特別是豬虱,豬虱通過攝食血液或含血的物質,如舔食斷尾的傷口、互相斗毆受傷傷口等直接傳播;污染的注射器及用來斷尾、打耳號、閹割的外科手術器械也可傳播:胎盤傳播該病.目前也已通過試驗獲得證實,張偉清等還證實附紅細胞體病亦可經消化道傳染。
1.3發病特點
1.3.1豬群中隱性感染率很高
據有關研究報告顯示,豬群中附紅細胞體隱性感染率高達90%~95%,是主要的傳染源。許多農戶就是由于引進了隱性感染的種群.當飼養管理不良、營養水平低下、氣溫發生突變,或并發其它疾病時,引起血液中的附紅細胞體數量增加,而誘發本病的發生。發病耐過豬只能長期帶菌.成為傳染源,表現出持續性感染,致使本病在豬場長期存在,難于凈化。
1.3.2發病多以慢性型為主
當前.豬群中發病形式已由過去急性暴發型轉為慢性型為主,病豬體溫一般不升高(混合感染者除外),多表現為黃疸、貧血、皮膚蒼白、皮毛粗亂無光澤、消瘦、精神沉郁、食欲減退、肩背部毛孔出血、呼吸困難呈腹式呼吸。有的皮膚發紫或全身發紅、尿呈黃色、拉稀等。育肥豬生長緩慢,成為僵豬。
1.3.3對繁殖豬群的影響
妊娠母豬可見流產、產死胎和弱仔,流產率可達50%左右。產后發病的母豬表現為少乳或無乳、斷奶后不發情,配種返情率可達40%以上。
1.3.4繼發感染增多
附紅細胞體可大量破壞紅細胞,使紅細胞的免疫調節作用、免疫黏附活性、清除體內抗原異物與免疫復合物的功能遭到破壞.導致機體免疫功能降低,繼發感染增加。在臨床上常見附紅細胞體病與豬瘟、藍耳病、偽狂犬、圓環病毒Ⅱ型混合感染,鏈球菌、豬副嗜血桿菌等繼發感染,誘發豬無名高熱和呼吸道疾病綜合癥等,造成哺乳仔豬和保育豬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當出現繼發感染時.哺乳仔豬的發病死亡率可高達90%,斷奶仔豬的發病、死亡率高達20%。
2附紅細胞體病的危害
2.1影響豬接種疫苗后的免疫應答
從理論上分析,豬體的網狀內皮系統由于營養物質供求不足和代謝產物不能及時運走而功能降低。使接種疫苗后應答反應中生成的免疫球蛋白(或稱抗體)的滴度降低。
2.2影響豬的生長、發育、繁殖和育肥
懷孕母豬患有附紅體,可通過胎盤進入體內.使胎兒在腹中非正常死亡,或呈弱仔產出,或產出后3~10天左右發生腹瀉下痢。生長、育肥豬在110天或130天左右(可能與紅細胞的壽命有關),一遇應激反應,即激發亞急性附紅細胞體病,從而掉膘或延長育肥期。感染公豬精液的質量差、數量少,導致性功能減弱或降低,最后失去授精能力。感染哺乳母豬乳汁稀薄,質差量少,停止哺乳后,使卵子的發育受阻,發情期推遲.或者假發情、不發情等,以此,可列入豬繁殖障礙病之列。
2.3誘導或并發其它傳染病
一種在基層被稱之為“混感高熱”的病癥。豬的體溫可達41.5℃左右,通過化驗室診斷,多為混合感染,主要為豬瘟病、藍耳病、偽狂犬病、圓環病毒Ⅱ型等病毒性疾病和鏈球菌病、傳染性胸膜肺炎、大腸桿菌病等細菌性疾病中的一種或二種以上與附紅細胞體病混合感染,它們之間互相影響.共同使豬發病。
2.4對生物食品安全的危害
長期感染附紅細胞體的豬臨床上多呈亞健康狀態,潛伏期為3~5天:新感染附紅細胞體的豬.潛伏期為l5天左右,對生產無公害的豬肉和生物食品安全的危害極大。
2.5附紅體的生活史暫不明確.新的危害性可能發生
目前已知附紅體可寄生在人和兔、牛、羊、馬、騾、驢、駱駝、狗、雞、鼠、貓、狐等動物的紅細胞上.但出現臨床癥狀的只有豬、牛、羊、犬及狐,它們之間暫沒有發現明顯相互傳染的現象。附紅體是否有主型的不同?還是亞型的區別?是否通過易感動物反復繼代后發生變異、重組等現象,而使其它動物和人出現臨床癥狀等等尚是未知,有待于同仁們共同探討。
3臨床癥狀
3.1公豬
該病對公豬的影響.表現為性欲下降、精液質量下降、配種受胎率下降等。患病公豬精液顏色呈灰白色.精子密度下降20%~30%,約為0.6億~0.8億/mL,部分公豬射出精液中的尿道球腺分泌物成破碎狀或溶解在精液中,致使人工授精時的精液無法通過過濾紗布。當公豬患病血相評分達到0.8以上,血相異常公豬比例高于60%時,母豬的受胎率將會出現明顯下降。如果豬場中公豬患病比例不高,將感覺不到疾病的危害性。
3.2母豬
懷孕母豬和哺乳母豬患病后精神沉郁、喜臥、厭食、不明原因高熱。大部分發病豬只表現毛孔滲血,個別母豬全身皮膚發紅,后期出現皮膚黃染或蒼白或懷孕母豬流產等癥狀。附紅細胞體病對懷孕母豬的影響在不同豬場表現不同:有的豬場主要表現在母豬產弱仔(體重0.9kg以下)的比例上升,母豬產后l~5天出現無乳或少乳;有的豬場主要表現為懷孕母豬出現后期流產.流產率l0%左右,或推遲分娩2~8天。
3.3哺乳仔豬
有的仔豬初生即有腹股溝淋巴結發青等明顯發病癥狀,一般以7~10日齡癥狀明顯。患豬臨床表現為體溫高于正常、眼結膜發炎變紅、皮膚蒼白或發黃、淺表部位皮膚毛孔有淡黃色點狀滲出。由于附紅細胞體病主要破壞紅血球,使病豬營養不良、抗病力下降,所以經常誘發多種其它疾病,出現多種不同的臨床癥狀.如部分仔豬長時間腹瀉不愈一般不會出現大量死亡,甚至不表現出其他臨床癥狀,但如果繼發其它疾病,治療不及時,易與豬瘟發生混合感染,將會出現大量死亡.有時高達30%左右。
3.4保育、生長育肥豬
病豬精神沉郁、嗜睡、扎堆、體溫升高至40.5℃左右;體表蒼白、貧血、黃疸,耳朵、四肢內側、胸前、腹下及尾部等處毛孔滲出“鐵銹色”血點。部分豬全身皮膚呈淺紫紅色,尤其是腹下,部分豬皮膚呈土黃色;大部分豬眼結膜發炎,嚴重的上下眼瞼黏住使眼無法睜開;個別耳部發紺,后肢內側及腹部有出血斑。慢性經過表現被毛粗亂無光澤、采食量下降、機體消瘦、容易感染其它疾病、造成混合感染,飼料報酬下降、生長遲緩、出欄時間延長。
4防治措施
4.1預防措施
4.1.1加強飼養管理,防止飼料霉變。保持豬舍、飼養用具衛生,用2%苛性鈉溶液消毒環境及用具。
4.1.2對于已發病的豬實行隔離,加強全場消毒,定期用“敵殺死”藥液加水按0.1%濃度稀釋后用噴霧器對豬群體表驅蟲,殺死豬虱和蚊蟲。
4.1.3加強通風,搞好衛生.防止豬群擁擠,舍內溫度突變,減少應激等是防止該病發生的關鍵。
4.1.4按合理的免疫程序做好豬群的豬瘟、藍耳病、偽狂犬病、口蹄疫、乙型腦炎、鏈球菌病等疫苗的免疫接種,確保豬只的高免疫狀態,可有效防止發生本病的混合感染及并發癥。
4.1.5藥物預防:在該病流行季節,飼料添加阿散酸100g/t或對氨基苯砷酸鈉50—100g/t可預防本病的發生:哺乳仔豬1日齡和7日齡分別注射長效土霉素0.5~lmL;3日齡補鐵,每頭注射lmL。
4.2病豬的治療
4.2.1單一中藥提純物
青蒿素是從青蒿中分離到的抗瘧有效單體,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治療腦型瘧疾和抗氯喹惡性瘧疾的藥物。青蒿素毒副作用低,療效高,不易引起瘧原蟲的抗藥性。試驗證明,該藥也是治療和預防豬附紅細胞體病首選藥物之一。
4.2.2復方中藥
動物紅細胞中存在著許多與免疫功能相關的物質,而附紅細胞體恰是破壞了血液中的紅細胞,致使機體免疫功能降低,為此可從提高紅細胞免疫功能方面采取中草藥輔助治療該病。據報道:天花粉、黃芪等中草藥對紅細胞免疫功能具有增強作用。另一方面.附紅細胞體病屬溫熱癥,熱勢偏盛,一些中草藥可達到解表、涼血、清里、滋陰等作用。
4.2.3西藥療法
①砷制劑新砷凡納明(914),臨床上常用供靜脈注射的劑型為粉針劑,用前用滅菌注射用水或生理鹽水配成10%溶液緩慢靜脈注射,也可直接溶于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注射。豬用量為l5~45mg/kg.治療時用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制成5%~l0%注射液,緩慢靜脈注射。一般用藥2~24小時內,病原體可從血液中消失,3天內可消除癥狀;②抗血液原蟲類藥物三氮脒(貝尼爾、血蟲凈),臨床常用的劑型為粉針劑,用滅菌注射用水或生理鹽水溶解配制成5%~7%的溶液,按5~7mg/kg體重深部靜脈注射,間隔48小時重復用藥1次。在發病的初期或感染率低時使用,效果比較理想。
4.2.4抗生素類藥物
目前國內主要采用土霉素、四環素、強力霉素來治療豬附紅細胞體病,常采用注射法和口服給藥。獸醫臨床中,常用長效土霉素注射液,連續2~3天,劑量按15mg/kg體重,肌肉注射,連續2~3天:或按強力霉素300~400ppm拌料或150~200ppm飲水,連續使用,直至癥狀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