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藥前診斷
(一)感染性腹瀉
細菌性感染 造成仔豬腹瀉的細菌性疾病病原主要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魏氏梭菌等,常引發仔豬黃白痢、副傷寒、豬痢疾及仔豬紅痢等。
病毒性感染 豬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輪狀病毒病等均會造成仔豬腹瀉。
寄生蟲性感染 在臨床上引起仔豬腹瀉的常見寄生蟲有豬球蟲、鞭蟲、蛔蟲、結腸小袋纖毛蟲等。
(二)營養性腹瀉
營養過敏性腹瀉 是由于仔豬日糧多為玉米——豆粕型飼糧,其中有能致仔豬過敏反應的抗原物質如大豆球蛋白、半球蛋白等,仔豬采食后,易發生超敏反應,引發腹瀉。
抗營養因子性腹瀉 因豆粕中含有抗胰蛋白酶和脲酶,其中前者可與胰蛋白酶結合成不可逆性的復合物,使胰蛋白酶失去分解蛋白質的作用,導致蛋白質進入大腸后未被消化吸收而腐敗發酵引起腹瀉。后者把蛋白質的分解產物水解成氨和二氧化碳,使尿素循環中氨濃度增高,損傷腸道黏膜,引發腹瀉。
營養缺乏性腹瀉 仔豬飼料配比不平衡或豬只患慢性消耗性疾病或攝取飼料的量不足等,均可造成豬只缺少維生素和礦物質(如鐵、硒、葉酸等),從而導致機體抵抗力降低,出現下痢。
(三)管理性腹瀉
母豬管理不當 母豬的不全價飼養,導致仔豬生后衰弱或在產前、產后飼喂過多的植物蛋白而使乳汁中蛋白質含量過多,母豬產前便秘,致使母豬食欲缺乏,奶水變性或不注重驅蟲工作,致使母豬代謝失調,分泌母乳減少等均會引發仔豬的腹瀉。
仔豬管理不當 如果分娩舍溫度陰暗潮濕,會引發應激性腹瀉,過度限飼及過度飼喂,也會形成饑餓性和過食性腹瀉。
另外,仔豬消化道發育不完全,胃酸分泌不足,胃內容物pH值較高,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長而不利于消化酶充分發揮作用,從而引發腹瀉。消化酶的分泌過少,可導致乳糖、蛋白質消化不完全,也會誘發腹瀉。同時由于仔豬免疫系統、體溫調節系統發育不成熟,免疫力低下,抗病力弱,加上仔豬生長發育快,所需營養物質較多,從而使胃腸道消化負擔加重,易引發腹瀉。
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實驗室檢查。
二、藥物預防和治療
(一)藥物預防的3項措施
做好產房的消毒工作 對于準備進入產房的母豬,在進入產房前對母豬本身也要徹底地消毒,以減少母豬和環境污染對仔豬造成感染。
做好母子保健 母豬懷孕期間要保證母豬的日糧供應平衡,讓母豬吃好、喝好、睡好,產前、產后各1周的飼糧內按100克/頭/天的量加入白頭翁散,以提高母子的抗病能力。
在仔豬出生后的3天內,及時注射補血素,以防止仔豬缺鐵、缺硒性腹瀉。為預防仔豬由于消化機能不全而引發的腹瀉,可在誘飼的飼料中加入一定的酸化劑和復合酶制劑,實踐證明,在斷奶前后的飼料中加入適量的益生素,有利于防治腹瀉的發生。
疫苗預防 在母豬產前40和20天分別注射一次大腸桿菌K88、K99、987P三價滅活疫苗預
防仔豬大腸桿菌性腹瀉,在冬季,也可以在母豬產前4周和產前2周分別注射豬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輪狀病毒三聯苗。
(二)藥物治療4原則
對腹瀉的治療原則是清查病因、整腸止瀉、調理胃腸、對癥治療。
清查病因 對于細菌性腸道病,篩選合理的抗菌藥物尤為重要,如環丙沙星、卡那霉素、穿心蓮、黃連素等;
針對病毒性腸道病,在抗菌消炎的同時,可配伍白頭翁、苦參、博落回、血見愁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中藥注射液進行治療;
寄生蟲性腹瀉可合理選用伊維菌素、阿苯達唑等驅蟲藥口服或肌注。球蟲性腹瀉可選用磺胺類藥、地克珠利或鹽霉素進行治療。
整腸止瀉 當病豬排糞遲緩或者雖排惡臭稀糞而胃腸內仍積滯大量的異常內容物時,病初可選用人工鹽、食鹽加適量防腐消毒藥內服,后期則以灌服液體石蠟為好。當患豬腸內積糞已基本排盡,糞的臭味不大時,可選用吸附劑和收斂劑如木炭末、矽碳銀等內服。
調理腸胃 為了恢復胃腸功能,可服用幫助消化的藥物,常用的有胃蛋白酶、乳酶生、酵母、稀鹽酸等。
對癥治療 為緩解病豬脫水和自體中毒,對于有飲欲的患豬可用口服補液鹽讓其自由飲用,對于無飲欲且脫水的患豬可給予葡萄糖生理鹽水、碳酸氫鈉進行靜脈注射,當靜脈注射確實有困難時,可進行腹腔注射,亦可通過胃導管灌服或直腸補給。
本篇文章來源于 獸藥營銷網 原文鏈接:http://www.sysczn.com/news/shouyaoshichangzhinan/200908/2009/8-12/098122019A1GIFICKA0AE09_2.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