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霍亂的病原體為多殺性巴氏桿菌(Pasteurella multocida)。本菌為卵圓形的短小桿菌,少數近于球形,長約0.6m~2.5m,寬約0.2m~0.4m。無鞭毛,不能運動,不形成芽胞;革蘭氏染色陰性,多呈單個或成對存在。在組織、血液和新分離培養物中的菌體呈明顯的兩極著色,許多血清型菌株有莢膜,用美藍、瑞氏染色均可著色。人工培養后的有莢膜菌株及弱毒株,莢膜不明顯或消失。
巴氏桿菌為需氧兼性厭氧菌。在普通培養基上可生長,經37℃培養18h~24h,可見灰白色、半透明、光滑、濕潤、隆起、邊緣整齊的露滴狀小菌落,直徑約1mm~2mm。在鮮血瓊脂、血清瓊脂或馬丁瓊脂平皿上培養,生長良好,不溶血。在肉湯中培養時,初期呈均勻混濁,24h后上清清亮,管底有灰白色絮狀沉淀,輕搖時呈絮狀上升。新分離的細菌接種在馬丁瓊脂平皿上,通過45度折光觀察,可見菌落有熒光,菌落呈橘紅色帶金光,邊緣有乳白色光帶,菌落結構細致,邊緣整齊,稱為Fo型菌落,對雞等禽類的致病力強;另一類菌落呈藍綠色而帶金光,邊緣有紅黃色光帶,稱為Fg菌落,對雞等禽類致病力較弱。
該菌可利用果糖、甘露糖、蔗糖,產酸不產氣;不能利用肌醇、鼠李糖、乳糖;靛基質、過氧化氫酶、氧化酶和硝酸鹽還原陽性,尿素酶陰性,不液化明膠。
多殺性巴氏桿菌的抗原結構比較復雜,分型方法有多種。Carter,G.R根據細菌的莢膜將多殺性巴氏桿菌分為A、B、D、E四個型。禽巴氏桿菌多屬A型,少數見于D型。經我國學者對禽源巴氏桿菌分型研究表明我國流行的禽源巴氏桿菌大部分均為A型。郭大和等(1979)對26株禽源巴氏桿菌分型結果表明,除7株未定型外,其余19株均屬A型。鄭明(1984)對111株禽源巴氏桿菌分型,其中105株為A型。陳篤生等(1987)報道四川省流行的禽源巴氏桿菌血清型主要為5:A。吳范庚(1993)報道我國禽源巴氏桿菌58株,經莢膜抗原血清群鑒定均為A群(5:A、8:A、9:A)。
巴氏桿菌的莢膜與其毒力有關,有致病力的菌株如果失去產生莢膜的能力,可導致其毒力的丟失。已有研究表明巴氏桿菌在體內繁殖可產生毒素,內毒素是其主要毒力因子,引發病理過程。
巴氏桿菌對各種理化因素和消毒藥的抵抗力不強。在直射陽光和干燥條件下,很快死亡;對熱敏感,加熱56℃ 15min、60℃ 10min可被殺死;密封試管內的肉湯培養物,在室溫下可存活2年,但在2°~4℃冰箱中只能存活1年,在-30℃低溫條件下可保存較長時間;巴氏桿菌在糞中可存活1個月,尸體中可存活1~3月。對酸、堿及獸醫上常用的消毒藥很敏感,5%~10%生石灰水、1%漂白粉、1%燒堿、3%~5%石炭酸、3%來蘇爾、0.1%過氧乙酸和70%灑精等均可在短時間內將其殺死。
本菌對大多數抗菌藥物敏感,可用于防治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