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白血病是由禽C型反錄病毒群的病毒引起的禽類多種腫瘤性疾病的統稱,主要是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其次是成紅細胞性白血病、成髓細胞性白血病。此外還可引起骨髓細胞瘤、結締組織瘤、上皮腫瘤、內皮腫瘤等。大多數腫瘤侵害造血系統,少數侵害其他組織。
一、 病原學
禽白血病病毒屬于反錄病毒科禽C型反錄病毒群。禽白血病病毒與肉瘤病毒緊密相關,因此統稱為禽白血病/肉瘤病毒。本群病毒內部直徑約35~45nm的電子密度大的核心,外面是中層膜和外層膜,整個病毒子直徑80~120nm,平均為90nm。
禽白血病病毒的多數毒株能在11~12日齡雞胚中良好生長,可在絨毛尿囊膜產生增生性痘斑。腹腔或其他途徑接種1~14日齡易感雛雞,可引起雞發病。多數禽白血病病毒可在雞胚成纖維細胞培養物內生長,通常不產生任何明顯細胞病變,但可用抵抗力誘發因子試驗(RIF)來檢查病毒的存在。
白血病/肉瘤病毒對脂溶劑和去污劑敏感,對熱的抵抗力弱。病毒材料需保存在-60℃以下,在-20℃很快失活。本群病毒在pH5~9之間穩定。
二、流行病學
本病在自然情況下只有雞能感染。Rous肉瘤病毒宿主范圍最廣,人工接種在野雞、珍珠雞、鴿、鵪鶉、火雞和鷓鴣也可引起腫瘤。不同品種或品系的雞對病毒感染和腫瘤發生的抵抗力差異很大。母雞的易感性比公雞高,多發生在18周齡以上的雞,呈慢性經過,病死率為5%~6%。
傳染源是病雞和帶毒雞。有病毒血癥的母雞,其整個生殖系統都有病毒繁殖,以輸卵管的病毒濃度最高,特別是蛋白分泌部,因此其產出的雞蛋常帶毒,孵出的雛雞也帶毒。這種先天性感染的雛雞常有免疫耐受現象,它不產生抗腫瘤病毒抗體,長期帶毒排毒,成為重要傳染源。后天接觸感染的雛雞帶毒排毒現象與接觸感染時雛雞的年齡有很大關系。雛雞在2周齡以內感染這種病毒,發病率和感染率很高,殘存母雞產下的蛋帶毒率也很高。4~8周齡雛雞感染后發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其產下的蛋也不帶毒。10周齡以上的雞感染后不發病,產下的蛋也不帶毒。
在自然條件下,本病主要以垂直傳播方式進行傳播,也可水平傳播,但比較緩慢,多數情況下接觸傳播被認為是不重要的。本病的感染雖很廣泛,但臨床病例的發生率相當低,一般多為散發。飼料中維生素缺乏、內分泌失調等因素可促進本病的發生。
三、癥狀和病理變化
禽白血病由于感染的毒株不同,癥狀和病理特征不同。
1.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是最常見的一種病型。在14周齡以下的雞極為少見,至14周齡以后開始發病,在性成熟期發病率最高。病雞精神萎頓,全身衰弱,進行性消瘦和貧血,雞冠、肉髯蒼白,皺縮,偶見發紺。病雞食欲減少或廢絕,腹瀉,產蛋停止。腹部常明顯膨大,用手按壓可摸到腫大的肝臟,最后病雞衰竭死亡。
剖檢可見腫瘤主要發生于肝、脾、腎、法氏囊,也可侵害心肌、性腺、骨髓、腸系膜和肺。腫瘤呈結節形或彌漫形,灰白色到淡黃白色,大小不一,切面均勻一致,很少有壞死灶。組織學檢查,見所有腫瘤組織都是灶性和多中心性的,由成淋巴細胞(淋巴母細胞)組成,全部處于原始發育階段。
2.成紅細胞性白血病 此病比較少見。通常發生于6周齡以上的高產雞。臨床上分為兩種病型:即增生型和貧血型。增生型較常見,主要特征是血液中存在大量的成紅細胞,貧血型在血液中僅有少量未成熟細胞。兩種病型的早期癥狀為全身衰弱,嗜睡,雞冠稍蒼白或發紺。病雞消瘦、下痢。病程從12d到幾個月。
剖檢時見兩種病型都表現全身性貧血,皮下、肌肉和內臟有點狀出血。增生型的特征性肉眼病變是肝、脾、腎呈彌漫性腫大,呈櫻桃紅色到暗紅色,有的剖面可見灰白色腫瘤結節。貧血型病雞的內臟常萎縮,尤以脾為甚,骨髓色淡呈膠凍樣。檢查外周血液,紅細胞顯著減少,血紅蛋白量下降。增生型病雞出現大量的成紅細胞,約占全部紅細胞的90%~95%。
3.成髓細胞性白血病 此型很少自然發生。其臨床表現為嗜睡,貧血,消瘦,毛囊出血,病程比成紅細胞性白血病長。剖檢時見骨髓堅實,呈紅灰色至灰色。在肝臟偶然也見于其他內臟發生灰色彌散性腫瘤環節。組織學檢查見大量成髓細胞于血管內外積聚。外周血液中常出現大量的成髓細胞,其總數可占全部血組織的75%。
4.骨髓細胞瘤病 此型自然病例極少見。其全身癥狀與成髓細胞性白血病相似。由于骨髓細胞的生長,頭部、胸部和跗骨異常突起。這些腫瘤很特別地突出于骨的表面,多見于肋骨與肋軟骨連接處、胸骨后部、下頜骨以及鼻腔的軟骨上。骨髓細胞瘤呈淡黃色、柔軟脆弱或呈干酪狀,呈彌散或結節狀,且多兩側對稱。
5.骨硬化病 在骨干或骨干長骨端區存在有均一的或不規則的增厚。晚期病雞的骨呈特征性的“長靴樣”外觀。病雞發育不良、蒼白、行走拘謹或跛行。
6.其他 如血管瘤、腎瘤、腎胚細胞瘤、肝癌和結締組織瘤等,自然病例均極少見。
四、 診斷
實際診斷中常根據血液學檢查和病理學特征結合病原和抗體的檢查來確診。成紅細胞性白血病在外周血液、肝及骨髓涂片,可見大量的成紅細胞,肝和骨髓呈櫻桃紅色。成髓細胞性白血病在血管內外均有成髓細胞積聚,肝呈淡紅色,骨髓呈白色。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應注意與馬立克氏病鑒別(詳見馬立克氏病)。但病原的分離和抗體的檢測是建立無白血病雞群的重要手段。
五、防制
本病主要為垂直傳播,病毒型間交叉免疫力很低,雛雞免疫耐受,對疫苗不產生免疫應答,所以對本病的控制尚無切實可行的方法。
減少種雞群的感染率和建立無白血病的種雞群是控制本病的最有效措施。種雞在育成期和產蛋期各進行2次檢測,淘汰陽性雞。從蛋清和陰道拭子試驗陰性的母雞選擇受精蛋進行孵化,在隔離條件下出雛、飼養,連續進行4代,建立無病雞群。但由于費時長、成本高、技術復雜,一般種雞場還難以實行。
雞場的種蛋、雛雞應來自無白血病種雞群,同時加強雞舍孵化、育雛等環節的消毒工作,特別是育雛期(最少1個月)封閉隔離飼養,并實行全進全出制。 抗病育種,培育無白血病的種雞群。生產各類疫苗的種蛋、雞胚必須選自無特定病原(SPF)雞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