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貧血是指半月至1月齡哺乳豬所發生的一種營養性貧血。主要原因是缺鐵,多發生于寒冷的冬末、春初季節的舍飼仔豬,特別是豬舍為木板或水泥地面而未采取補鐵措施的豬場內,常大批發生,造成嚴重的損失。
一、病 因
本病主要是由于鐵的需要量大而供應不足所致。半個月至1個月的哺乳仔豬生長發育很快,隨著體重的增加,全血量也相應增加,如果鐵供應不足,就要影響血紅蛋白的合成而發生貧血,因此本病又稱為缺鐵性貧血。正常情況下,仔豬也有一個生理性貧血期,若鐵的供應及時而充,則仔豬易于度過此期。放牧的母豬及仔豬,可以從青草及土壤中得到一定量的鐵,而長期在水泥、木板地面的豬舍內飼養的仔豬,由于不能與土壤接觸,失去了對鐵的攝取來源,則難以度過生理性貧血期,因而發生重劇的缺鐵性貧血。
此外,銅與鐵質的運輸和利用關系密切,有資料報道:有的仔豬貧血不僅缺鐵,而且缺銅;有的還缺鈷、維生素B12及葉酸等造血物質。缺鐵時,血紅蛋白含量下降;缺銅時則導致紅細胞數減少。
二、診斷要點
(一)病史 有在木板或水泥地面封閉式飼養,而又不采取補鐵措施的生活史。多在凍土寒區、冬春季節發生于2-4周齡仔豬,且多群發。
(二)臨床癥狀 病豬精神沉郁,離群伏臥,食欲減退,營養不良,被毛逆立,體溫不高。可視粘膜呈淡薔薇色,輕度黃染。嚴重量病例,粘膜蒼白如白瓷,光照耳殼呈灰白色,幾乎見不到明顯的血管,針刺出很少出血。呼吸、脈搏均增加,可聽到貧血性心雜音,稍加運動,則心悸亢進,喘息不止,有的仔豬外觀很肥胖,生長發育也較快,可在奔跑中突然死亡,部檢見典型貧血變化。
(三)實驗室檢查 血液色淡而稀薄,不易凝固。紅細胞數減少至每升3萬億。血紅蛋白量降低,每升血液可低至40克以下。血片觀察:紅細胞著色淺,中央淡染區明顯擴大,紅細胞大小不均,而以小的居多,出現一定數量的梨形、半月形、鐮刀形等異形紅細胞。
(四)病理變化 皮膚及粘膜顯著蒼白,有時輕度黃染,病程長的多消瘦,胸腹腔積有漿液性及纖維蛋白性液體。實質臟器脂肪變性,血液稀薄,肌肉色淡,心臟擴張,胃腸和肺常有炎性病變。
三、防治措施
(一)治療 主要是補鐵,可口服或注射鐵劑。口服常用的制劑有硫酸亞鐵、焦磷酸鐵、乳酸鐵及還原鐵等,其中以硫酸亞鐵為首選藥物。為促進鐵的利用,常配伍硫酸銅。常用的處方是:硫酸亞鐵2.5克,硫酸銅1.0克,水1000毫升。每千克體重0.25毫升,用湯匙灌服,每日1次,連服7-14日。 也可以用硫酸亞鐵100克、硫酸銅20克,磨成細末后混于5千克細砂中,撒在豬舍內,任仔豬自由舔食。焦磷酸鐵,每日內服30毫克,連服1-2周。還原鐵對有胃腸幾乎無刺激性,可1次內服0.5-1.0克,1周1次,比較省事。如能結合補給氯化鈷每次50毫克,或維生素B12,每次0.3-0.4毫克,配合應用液酸5-10毫克,則效果更好。
注射鐵制劑,效果確實而迅速。供肌肉注射的鐵制劑,國產的有右旋糖酐鐵、鐵鈷注射(葡糖鐵鈷注射液)、復方卡鐵注射液和山梨醇鐵等。實踐證明,鐵鈷注射液或右旋糖酐鐵2毫升肌肉深部注射,通常1次即愈。必要時隔7日再半量注射1次。
(二)預防 主要加強哺乳母豬的飼養管理,多喂富含蛋白質、無機鹽和維生素的飼料。最好讓仔豬隨同母豬到舍外活動或放牧。也可在豬舍內放置土盤,裝添紅土或深層干燥泥土,任仔豬自由拱食。
北方寒區,如無保溫設備,應盡量避免母豬在嚴寒季節產仔。在水泥地面的豬舍內長期舍飼仔豬時,必須從仔豬生后3-5日即開始補加鐵劑。補鐵方法是將上述鐵銅合劑灑在粒料或土盤內,或涂于母豬乳頭上,或逐頭按量灌服。少數育種用的仔豬,可于生后3日肌肉注射右旋糖酐鐵2毫升(每毫升含鐵50毫克),或鐵鈷注射液2毫升,預防效果確實、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