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腹瀉是集約化養豬生產條件下的一種典型的多因素性疾病,是目前最嚴重的仔豬疾病群之一,也是引起仔豬死亡的重要原因,據調查,仔豬因腹瀉死亡占仔豬死亡總數的39.8%。30kg以下的仔豬,全年平均發病率46.5%,死亡率10.3%。仔豬腹瀉在養豬業危害中居首位,嚴重威脅著養豬業的健康發展,導致飼料報酬率較低、仔豬成活率下降、生長緩慢、生長發育停滯(即所謂的僵豬),甚至死亡。由于引起本病發生的病因復雜,常表現為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導致臨床診斷與防治困難。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預防和控制仔豬腹瀉、提高仔豬成活率已成為養豬業生產的一項重要課題。
1發病原因:
仔豬因腸道內尚未建立穩定的微生態系統,自身抵抗力較低,對外界刺激敏感,易受各種病原微生物的侵襲和各種應激因素的影響。哺乳仔豬以傳染性腹瀉較為常見,而保育仔豬以日糧抗原過敏、斷奶、飼料突然更換、寒冷、環境應激等非傳染性因素引起的腹瀉為主。這兩類因素間的關系十分密切,既相互影響,又互為因果,常呈多重感染或交叉混合感染。
1.1傳染性腹瀉病因
引起仔豬腹瀉的傳染性因素主要是指傳染性病原,其中病毒主要有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和輪狀病毒:細菌主要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魏氏梭菌等。
1.1.1病毒性腹瀉
豬傳染性胃腸炎由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病毒主要存在于豬的空腸和十二指腸,其次為回腸。能感染各種年齡的豬,尤以10日齡以內的仔豬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幼齡仔豬死亡率可達100%,5周齡以上仔豬死亡率較低,成年豬幾乎沒有死亡。有明顯的季節性,多發于冬春寒冷季節,傳染迅速,常呈地方性流行。臨床診斷以消化道感染為特征,其中以仔豬的癥狀最為嚴重,主要表現體溫升高、精神沉郁、排腥臭水樣糞便、嘔吐和高度脫水。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癥狀和死亡率都逐漸降低,在老疫區,發病率較低,癥狀較輕。輪狀病毒感染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能感染各種年齡的豬,以2—5周齡的仔豬多發,發病率高(50%一80%),死亡率低(7%一20%)。主要發生于寒冷季節?;疾∽胸i排黃白色或灰暗色水樣或糊狀稀糞,癥狀與傳染性胃腸炎相似,但較輕且緩和。
1.1.2細菌性腹瀉
仔豬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一類傳染病,引起仔豬腹瀉的主要有仔豬黃痢(早發性大腸桿菌病)和仔豬白痢(遲發性大腸桿菌病)。
仔豬黃痢是初生仔豬的急性、致死性傳染病。主要發生于1周齡內仔豬,以1—3日齡最為常見,發病率(90%)和死亡率(50%)均很高。臨診癥狀以排黃色或黃白色水樣糞便和迅速死亡為特征。病仔豬精神萎頓,糞便呈黃色漿狀、腥臭,嚴重者肛門松弛,排糞失禁,沾污尾、會陰和后腿部,肛門和陰門呈紅色。迅速衰弱,脫水、消瘦、昏迷至死亡。
仔豬白痢主要發生于10—30日齡仔豬。發病率高,死亡率低,多發于寒冬、炎熱季節,氣候突變、陰雨潮濕、母豬飼料質量較差、母乳中含脂率過高等常常是本病的重要誘發因素。臨床上以排灰白色漿狀、糊狀腥臭味稀糞為特征。
仔豬副傷寒由沙門氏菌感染引起。主要多發于1-2月齡仔豬,無明顯的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多發于寒冷、氣溫多變、陰雨連綿季節,環境衛生差、仔豬抵抗力降低等是本病的誘發因素。急性型常呈敗血癥變化,皮膚上有紫紅色斑點;亞急性或慢性型表現為腸炎、消瘦和頑固性下痢,糞便惡臭,有時帶血。
仔豬紅痢 由C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引起,主要發生于1周齡以內的仔豬,以1—3日齡新生仔豬多見,偶發生于2—4周齡以下的仔豬。發病仔豬由于腸黏膜炎癥和壞死以排出紅色稀糞為特征,病程短,死亡率高。
1.2非傳染病病因
非傳染性因素主要包括仔豬消化機能不全、日糧抗原過敏、營養因子缺乏,應激因素等。
1.2.1仔豬消化機能不全。斷奶仔豬從吃初乳變成了以飼料為主,加上斷奶應激,降低了酶的水平。據資料表明,斷奶后一周各種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斷奶前水平的1/3,使本來就不足的酶含量更少,影響營養成分的消化和吸收。同時,斷奶后,仔豬胃內由于胃酸不足,pH值升高,胃蛋白酶形成減少,對飼料中蛋白質的消化率降低,消化不完全的飼料為腸內致病性大腸桿菌及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抑制了乳酸桿菌的生長,最終因消化不良而腹瀉。
1.2.2日糧抗原過敏。胃腸黏膜中存在大量的淋巴組織,通過體液和(或)細胞免疫對抗進入胃腸道的抗原物質。仔豬由于消化道及其酶系統尚未發育健全,尤其是蛋白酶的活性在6—8周齡前很低,在采食飼料時,飼料中的抗原物質,包括無害的蛋白質通??杉ぐl系統的免疫反應,在獲得免疫耐受之前,通常要經歷一段過敏時期,即飼料抗原引發仔豬發生細胞介導的超敏反應(遲發性超敏反應),導致小腸損傷。主要表現為小腸絨毛萎縮、隱窩增生,進而引起功能變化而腹瀉。此外,由于腸道組織的損傷,病原微生物可乘虛而人,加劇腹瀉病程。斷奶仔豬在進食固體飼料或變換飼料后,一般3—5天出現腹瀉,在無病原微生物的參與下,一個星期左右病情得以緩解。
1.2.3營養因子缺乏。仔豬缺乏維生素(如葉酸、煙酸、泛酸)、礦物質或其它必需的營養物質(如微量元素鋅、硒、鐵、銅),導致抵抗力降低而出現下痢。病仔豬排淡黃色、白色、灰綠色糨糊狀或水樣惡臭稀糞。
1.2.4應激因素。仔豬由于自身免疫系統、消化系統及其酶系統尚未發育健全,對各種應激因素如斷奶后母仔分離、食物變化、伙伴變化、環境及其溫度、濕度的變化等非常敏感,產生一系列應激反應,最終導致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而腹瀉。病仔豬排水樣或鴨糞樣稀糞。
1.哺乳母豬換料或患?。翰溉槠陂g的仔豬主要通過母乳獲得營養,哺乳母豬換料和患病會直接影響乳汁的成分和品質,從而影響仔豬健康。
2.仔豬腹瀉的綜合防治
防治仔豬腹瀉,主要應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如改善飼養、加強管理、血清制劑或疫苗的免疫預防、口服補液鹽等。并針對導致仔豬腹瀉的具體病因,采取不同的綜合性防治措施。
2.1傳染性腹瀉的防治
2.1.1對病毒性腹瀉,主要通過加強飼養管理和疫苗預防加以防治。由于本病的發生發展與飼養管理密切相關,因此,保持豬舍及用具清潔衛生,加強環境衛生消毒工作,注意仔豬的防寒保暖,把握好仔豬初乳關,增強母豬和仔豬的抵抗力,是預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一旦發病,發病豬應立即隔離到清潔、干燥和溫暖的豬舍中,加強護理,及時清除糞便和污染物,防止病原的傳播。豬輪狀病毒病主要通過給母豬免疫注射提高初乳免疫的途徑進行預防,在母豬懷孕前2周和仔豬出生后1周使用;在沒有疫苗的疫區,可在出生后一周內使之感染病毒以刺激仔豬產生主動免疫。由于病毒性腹瀉尚無特效治療藥,對于患病仔豬主要是采取對癥治療,如投服收斂止瀉劑,口服補液鹽,使用抗生素和磺胺類抗菌藥物等防止繼發細菌性感染,靜脈注射葡萄糖鹽水(5%一10%)和碳酸氫鈉(3%一10%)治療脫水和酸中毒,供給大量清潔飲水和易消化飼料,加強護理,一般都可收到良好效果。
2.1.2對細菌性腹瀉,主要從飼養管理、疫苗預防和藥物防治三方面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在飼養管理方面,堅持自繁自養原則,嚴格控制引種,抓好母豬產前產后和仔豬的飼養管理和護理,新生仔豬尤其要注意防寒保暖和及早哺喂初乳,保護飼料和飲水的清潔衛生,消除各種誘發病因。仔豬副傷寒在30—40日齡首免,70日齡進行二免;仔豬黃、白痢對種母豬在產前14—21天注射疫苗,對發病嚴重的豬場在豬出生后1—2天、12—20天接種疫苗。仔豬紅痢對種母豬在產前14天和28天各免疫1次,每次5—10ml。連續產仔的母豬,因前一胎已在分娩前注射過本苗,故只需在分娩前半個月注射1次,劑量為3-5ml,使仔豬獲得被動免疫。
2.2非傳染性因素腹瀉的防治
2.2.1加強飼養,防止營養因子缺乏。妊娠母豬飼喂全價飼料,保持營養平衡,防止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C、維生素E、微量元素及礦物質的缺乏,以保證胎兒正常發育。同時,為使免疫母豬盡可能多地給仔豬提供特異性抗體,可在母豬飼糧中添加VE;在配種前15天內及妊娠期間,在母豬日糧中加入適量低分子脂肪酸,可顯著提高初乳中總蛋白質、免疫球蛋白和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從而增強仔豬抗御病原體,特別是腸道病原體的能力,減少斷奶前腸道疾病造成的損失,防止腹瀉的發生。
仔豬出生后,讓其及早(15分鐘內)吃上初乳,獲得被動免疫保護。同時,在斷奶前后的仔豬飼料中適當補充礦物質、微量元素、維生素、有機酸(以1.5%一2%的檸檬酸、延胡索酸、乳酸和甲酸等混合酸效果較好)、復合酶制劑和微生態制劑等,既可防止仔豬營養因子缺乏,又可彌補其內源性消化酶不足、保持胃內酸度,提高胃蛋白酶活性,提高飼料粗蛋白的消化率,促進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加快仔豬生長發育,有效地預防和降低仔豬腹瀉。仔豬出生后及時補鐵、硒和維生素E可有效防治仔豬營養性貧血和硒缺乏癥,但補硒和補鐵應間隔7天以上,以防兩者拮抗。
2.2.2減少蛋白質含量,降低日糧抗原反應 。一般在7日齡左右,仔豬開始喂全價顆粒料,在斷奶前每頭至少補飼600克,使仔豬在斷奶前胃腸消化系統得到加強和健全,以適應斷奶后采食飼料,尤其是植物性飼料,建立對飼料粗蛋白的免疫耐受性,減少日糧抗原過敏反應。也可對飼料進行加工處理或減少抗原物質,如大豆經65%一70%的熱乙醇(78℃)后,其抗原作用可大大降低。同時,在保證仔豬生長發育所需必需氨基酸的條件下,蛋白質水平不能過高,粗蛋白含量控制在19%以內,既可減少日糧抗原反應,也可減少腸內蛋白質因消化不良造成的腐敗和仔豬斷奶后腹瀉。
2.2.3加強管理,減少各種應激反應。仔豬自身神經調節和體溫調節機能尚不完善,對各種應激因素的刺激適應性較差,易造成消化機能的紊亂引起腹瀉。因此,保持舍內溫暖和一定濕度(50%一60%)、避免溫度驟然升降,加強環境衛生消毒工作,保持分娩舍、保育舍清潔、衛生、干燥;逐步斷奶(白天將母豬隔離,夜間母仔合并,最后去母留仔),保持斷奶前的飼喂次數和方式;逐漸更換飼料。避免能引起仔豬腹瀉的各種應激反應對預防仔豬腹瀉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