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隨著集約化高密度飼養方式的迅速發展,越來越迫切要求緩解夏季高溫與高濕對養豬業帶來的環境壓力,熱應激導致母豬繁殖力的下降也越來越多地引起家畜環境、飼料營養研究者的關注,本文主要從飼料營養角度來說明哺乳母豬熱應激的調控措施。
熱應激是指處于極端高溫環境中的機體對熱環境所做的非特異性的生理反應的總和。隨著集約化高密度飼養方式的迅速發展,大部分南方地區越來越迫切要求緩解夏季高溫與高濕對養豬業帶來的環境壓力,熱應激導致母豬繁殖力的下降也越來越多地引起家畜環境、飼料營養研究者的關注。對于優良品種的哺乳母豬而言,此問題更為嚴重,這是因為現代基因型母豬是基于生長速度、瘦肉率和飼料轉化率選育的,但會犧牲母豬的食欲(Smith等,1991),這就使得因熱應激引起的采食量下降問題變得更為嚴重。盡管可以通過培養抗熱應激品種豬來解決這一問題,但短期內很難實現。本文主要探討從優化營養和飼養管理方面來緩解熱應激的負面影響。
1 熱應激對哺乳母豬直接與間接的影響
哺乳母豬的最適溫度大約為l6℃,但氣溫較高地區產仔舍平均舍溫比其最適溫度約高l0℃,最熱月份的平均舍溫比其最適溫度高15℃以上。通常舍溫與哺乳母豬采食量呈顯著負相關。在18℃~30℃范圍內,環境溫度每升高l℃,哺乳母豬日采食量降低0.2 kg(Stansbury等,l987)。在最適溫度之上,環境溫度每升高1℃,母豬每天每千克體重損失1 g(Smith等,l988)。對于頭胎母豬而言,當環境溫度升至30℃以上時,日采食量降至3 kg以下,體重損失高達1.8 kg/d(Whittemore,1996)。
熱應激使母豬體重損失嚴重,斷奶至再發情的間隔延長(zak等,l997),排卵數減少(Zak等,1997),受胎率下降(Kirkwood等,l987),胚胎存活率降低(Zak等,l997;Kirkwood等,l987),窩產仔數減少(Kirkwood等,l988),母豬不發情(Einarsson等,1993),甚至有可能縮短母豬的利用年限。董國忠(2004)對3 000頭PIC母豬群在1年中被淘汰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發現因配種后返情和體況較差而被淘汰的母豬占總被淘汰母豬的近50%,而返情和體弱有可能就是哺乳期采食量不足造成。
此外,哺乳母豬熱應激期間采食量低下,會使泌乳量不足,從而影響仔豬的生長(Eastham等,1988)和斷奶前的存活率(Kertiles等,l979)。
2 緩解哺乳母豬熱應激的營養調控措施
2.1 提高哺乳期飼糧能量濃度及其消化率
一般而言,母豬分娩后7 d的消化能攝入量要達到l00 MJ/d。Mahan等(1975)發現,當提高母豬飼糧能量濃度,母豬采食量趨于降低,最終能量的攝入量相近。但當使用高脂肪飼糧時,母豬能量攝入量一般均增加(C lose,2000)。根據熱力學原理,在高溫條件下,體增熱較多可導致采食量降低。而與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相比,脂肪的熱增耗較低而能量含量較高,因而通過在飼糧中添加脂肪來提高能量濃度對熱應激的哺乳母豬有利(Lynch,1977)。cox等(1983)還發現,給熱應激的母豬飼喂高脂肪飼糧,可縮短母豬從斷奶到再發情的間隔。母乳中短鏈脂肪酸容易被仔豬吸收,所以添加油脂時需注意脂肪酸的構成,不用飽和脂肪酸和長鏈脂肪酸比例過高的油脂。此外,夏天一定要注意添加的脂肪不被氧化或酸敗,建議同時添加抗氧化劑。
Pettigrew(1999)認為,除了發生熱應激情況外,不宜在哺乳母豬飼糧中添加脂肪,因為脂肪不能產生類似淀粉那樣的促進胰島素分泌的作用。相反,在哺乳母豬飼糧中添加脂肪具有降低血漿胰島素含量和促黃體生成激素(LH)分泌的作用(KemD等,l995)。
除了提高飼糧的能量濃度外,提高飼糧的消化率也是增加能量攝入量的有效方法。奧特奇公司生產的特威寶SSF是真正以飼料原料(麥麩)為底物經固態發酵方法生產的多種酶復合物,富含7種(木聚糖酶、纖維素酶、淀粉酶、β-葡聚糖酶、果膠酶、蛋白酶、植酸酶)以上的酶,由于各種酶的協同功能,因而在哺乳母豬飼糧中添加200~300 g/t可最大程度地提高飼料的消化率,有效減少哺乳母豬因采食量不足而引起的體組織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