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不少新養種鵝戶反映:開始那半年,種鵝蛋受精率可上8成以上,越往后,就越來越低了。
除了種鵝群的規模大小影響受精率以外,在生產實際中還可得出一個結論:就是要有好水。
2007年初,宜章縣的黃君在原有的200平方米雞舍前50米處新挖了一口700平方米、深1.5米的水塘。水源就是下雨時北面小丘上流下來的地表水。開始時,家人在這口塘里洗衣洗菜,還種了點黑藻、浮萍等,擬作鵝飼料,這一年未放魚飼料和草料,也收獲三四十公斤魚。
2008年春,黃君進了480只鵝苗作種。由于從雛鵝到開產,鵝群都在田野里放牧,僅在塘里每天過身兩三次,水質也沒多大變化。開產那頭兩個月,種蛋的受精率總在81%~87%之間。
從種鵝開產起,就只能將其圈養在鵝舍、運動場和水塘之間了。從那時起,每只種鵝每天采食配合飼料和青綠飼料約1.5公斤,排糞尿量也有1.5公斤,其中約有一半在水塘里(水塘北邊的坡上約有半畝大的運動場,下雨時運動場上的鵝糞也沖入了水塘)。這樣日積月累,每個月就有10.35噸鵝糞,以700平方米計算,水塘里就有15厘米厚的鵝糞。
于是,水塘里水草絕跡了,魚在鵝圈養不到半個月就泛塘死亡,水質也漸漸變成褐色,散發出陣陣臭氣。緊接著,種鵝的大腸桿菌病、沙門氏菌病屢屢發生,屢治不止。經取樣檢測,每毫升水中大腸桿菌多達1600個,沙門氏菌1450個,種鵝每天不停地飲用這樣的水,怎么不生病!請注意:“畜禽飲用水水質標準”要求每升水中大腸桿菌不超過3個。
由于鵝這樣大型水禽必須在水面交配,種公鵝配種后陰莖被污染而發炎以至不能縮回泄殖腔(俗稱“掉鞭”),喪失種用能力。陰莖帶大腸桿菌等病原菌后又通過交配將其帶入母鵝的泄殖腔、輸卵管,或母鵝接受交配時泄殖腔開張被臟水污染引起“蛋子瘟”(母鵝卵黃性腹膜炎)的病例多達80多例,雖經長期治療,治愈率也不高,大多忍痛淘汰。
水塘的污染日趨嚴重,鵝糞中氮磷的積累和水塘中生物的繁殖使水塘水質酸化,酸性物質溶解鵝羽毛上的油脂腺,使之失去漂浮能力,鵝群往往不愿下水,強迫趕其下水(以利于配種),鵝就一只沉下水去,只剩頭、頸和尾部浮在水面上。鵝急匆匆搶上岸來,羽毛又長期不干,像只落湯雞。
不久,水面上形成了一層褐紅色或褐綠色的藍藻水華。
這個種鵝場,開產后1年產出了多少雛鵝?老板沒有說,負責孵化的師傅說是四五千只。也就是說,一只母鵝一年只產出雛鵝10來只。
而幾乎與黃君同時引進的另一群種鵝460只,養在新田縣一個300畝水庫的庫尾,水質很干凈。2009年,這個鵝場383只種母鵝,產種蛋29517個,出售鵝苗2066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