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水腫病豬水腫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的毒素引起的斷奶仔豬的一種急性、致死性的疾病。臨床上以全身或局部麻痹、共濟失調和眼瞼部水腫為主要特征。發病率為5%~30%,死亡率達90%以上。
豬水腫病腸粘膜水腫充血
【流行病學】本病呈地方流行性,常限于某些豬群,不廣泛傳播。多見于春季和秋季。主要發生于斷奶后1~2周的仔豬,突然發生,病程短,致死率高。發病豬多是飼養良好和體格健壯的仔豬。本病的發生與飼料和飼養方式突然改變,如飼喂單一或喂給大量精飼料、氣候變化等有關。初生時發生過黃痢的仔豬一般不發生本病。傳染源主要為帶菌母豬和感染的仔豬,由糞便排出病菌,污染飼料水和環境,通過消化道感染。
【臨床癥狀】主要是發病突然,體溫不高,四肢運動障礙,后軀無力,搖擺和共濟失調,有的病豬做圓圈運動或盲目亂叫,突然猛向前躍;各種刺激或捕捉時,觸之驚叫,叫聲嘶啞,倒地,四肢亂動的游泳狀;體表某些部位的水腫是本病的特征癥狀,常見于眼瞼、結膜、齒齦,有時波及頸部及腹部皮下;病程短的數小時,長至7天以上,致死率約為90%。
【病理變化】主要病變為水腫。胃大彎和賁門部位的胃壁水腫,切開水腫部,可見粘膜層和肌層之間有一層膠胨樣水腫,無色或帶茶色或紅色,厚度不一,范圍約數厘米;胃底有彌漫性出血;上、下眼瞼,結腸腸系膜及淋巴結水腫,整個腸系膜呈涼粉樣,切開有多量液體流出;腸粘膜紅腫,甚至出血;有些病豬直腸周圍存在一層膠胨樣水腫;全身淋巴結幾乎都有水腫病變;心包、胸腔、腹腔有較多積液,液體澄清無色,或帶黃色、紅色,暴露空氣后形成膠胨狀。有的病例沒有水腫變化,但內臟有出血,以出血結腸炎最為常見。
【診斷】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及病理剖檢變化,可對該病做出初步診斷。鑒別診斷:注意與豬瘟、豬丹毒、炭疽、貧血、胃潰瘍等相區分。豬瘟也偶有腸水腫的病變,豬丹毒有時可見眼瞼水腫,炭疽可發生內臟和頸部的水腫,但這幾種病發生于各種類型的豬,以敗血癥為主要變化,高熱不斷,應注意與本病區分。貧血、胃潰瘍等其他因素導致的水腫,一般病程較長,致死率低,胃壁無病變,適當治療即可好轉。
【防治】治療:本病治療效果不好。利用分離的病原菌制備高免血清,給仔豬口服或注射,可用于預防或緊急治療。對發病仔豬在飼料中加入鹽類瀉劑連用2天,然后用卡那霉素、硫酸新霉素或硫酸鏈霉素,每天2次,連續注射2~3天。對此病主要是綜合、對癥療法。病初采用亞硒酸鈉、維生素E及對癥治療,有一定的效果。預防:加強斷奶前后仔豬的飼養管理,提早補料,訓練采食,使斷奶后能適應獨立生活。斷奶不要太突然,也不要突然改變飼料和飼養方法;飼料喂量逐漸地加,防止飼料單一或過于濃厚,增加富含維生素的飼料;保持豬舍的清潔衛生,堅持每天消毒,母豬飼料中加入15%的金霉素1千克。用0.1%高錳酸鉀水,在初生仔豬吃乳前口服2~3毫升,每間隔5天口服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