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調查
據流行病學調查,本病流行于產羔季節,隨著產羔季節的開始而發病,產羔結束而終止。在一個生產母羊群中產羔數在1/4時開始出現發病,隨著所產羔羊的增多而發病率增加。在產羔中、后期發病率達85%,初產母羊所產羔羊幾乎是100%發病。一群產羔母羊群中只要出現1只羔羊發病,很快殃及全群2-7日齡羔羊發病。最急性者出生后12-24h內就出現腹瀉。據新疆生產建設兵團87團5年產羔季節羔羊發病情況調查,初生羔羊平均發病率達47.68%,發病死亡率32.6%。出生后12-24h內發病的占14-19%,2-3日齡占58-73%,3日齡以上的占8-16%。一般情況下產羔前期發病率略低(27.3-43.3%),中期較高(42.6-84.1%),病程在12h內死亡的占34-36%,24-72h以內死亡的占17-38%。
病因
微生物致病因子 厭氣性病原微生物,主要是產氣莢膜梭菌,其中以B型魏氏梭菌危害嚴重,D型也能引起發??;非厭氣性的主要有大腸桿菌K88、K99埃希氏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腸球菌、輪狀病毒、BVD病毒也有致病作用。
飼養管理因素 越冬飼草料貯備充足,懷孕母羊膘情好,羔羊體質壯,發病率低,否則發病率高。經筆者多年調查,懷孕母羊產羔時體重達65kg以上時初生羔羊體重也大(4.5-5.5kg),羔羊腹瀉發病率只有12.4-18.3%。而當越冬飼草料貧乏,飼草單一,產羔時懷孕母羊體重在45-50kg時,初生羔羊體重在3.5-3.8kg左右,羔羊腹瀉發病率高達59.75%,發病死亡率達11.07%。
環境因素 只要某些不良的環境因素,使羔羊機體抵抗力降低,細菌毒力增強即可發病。如飼養在陰暗、潮濕、低洼、陳舊的圈舍,都是引發該病的誘因。圈舍濕度越大,則羔羊發病率越高,當相對空氣濕度在85-100%時羔羊發病率幾乎是100%。相對濕度在45-55%時,則發病率明顯降低,只有5.4-8.9%。
羔羊自身免疫力缺乏 初生羔羊不能及時吃上初乳、體格小、體質差、抵抗力弱、自身免疫力低,易引起腹瀉。
氣候驟變 產羔圈舍簡陋,保溫設施不配套,溫差波動大,致使羔羊遭受寒冷或賊風刺激,產生應激引起腹瀉。
飼喂霉爛變質的草料 飼草單一,營養不平衡,也是造成羔羊腹瀉的因素之一。
癥狀
輕度腹瀉型 以排出稀軟糞便為特征,糞便呈黃白色、酸臭,尾根被糞便污染,排糞時表現腹痛,體溫正常,食欲無影響,精神較好。這種病例如治療及時,治愈率較高,且痊愈后狀況良好,此種類型多發生于發病初期。
腸炎脫水型 以劇烈腹瀉為特征,糞便稀如水樣,呈黃綠色、惡臭,內有膿性黏液及絮狀乳或混有少量血液,糞便中帶有氣泡,腹痛劇烈,時有呻吟,拱腰縮腹,肛門失禁,里急后重,頭朝上提起羔羊,糞便呈噴射狀噴出。病羔失水,被毛粗亂,皮膚失去彈性,食欲廢絕,體力衰竭,口鼻冰涼,臥地不起,體溫下降為37.5-35℃,最后窒息死亡。剖檢尸體第四胃有消化不良的凝乳塊,胃底黏膜有出血點。腸壁變薄出血,胃腸內含有氣泡。這種類型多發生于產羔中后期,如不及時治療,往往造成死亡。有些病例則痊愈后發育不良,生長緩慢。如飼養管理不當,或突然更換牧場,仍能導致死亡。
神經型 多發生于7日齡以內的羔羊。其特征是突然發病,步樣蹣跚,倒地不起,口吐白沫,角弓反張,腹脹抽搐,體溫40.5℃,腹痛呻吟,很少有腹瀉癥狀,死前四肢滑動,呈游泳狀。這種類型發病急,療效差,死亡率高。剖檢除膀胱積尿以外,無其他明顯的病理變化。
防治
⒈加強懷孕母羊的飼養管理,特別要加強懷孕后期母羊的飼養管理,要儲備充足的越冬度春飼草,養分要全價,使臨產母羊膘肥體壯,奶水充足,所產羔羊體質健壯。
⒉使羔羊及時吃上初乳,出生2天后母子分養,定期哺乳,防止飽餓不均,引起消化不良。盡早給羔羊補飼,補充富含蛋白質、礦物質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