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管理是通過科學養牛管好肉牛場,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工作。
一建立數據庫
1、原始記錄 在牛場的一切生產活動中,每天的各種生產記錄和定額完成情況等都要作生產報表和進行數據統計。因此,要建立建全各項原始記錄制度,要有專人登記填寫各種原始記錄表格,要求準確無誤、完整。根據肉牛場的規模和具體情況,所作的原始記錄主要是牛群情況,包括各齡牛的數量變動和生產情況、飼料消耗情況、育肥牛的肥育情況,經濟活動等。對各種原始記錄按日、月、年進行統計分析、存檔。
2、建立檔案 牛群檔案是在個體記錄基礎上建立的個體資料。 (1)成母牛檔案 記載其譜系、配種產犢情況等。 (2)犢牛檔案 記載其譜系、出生日期、體尺、體重情況等。 (3)育成牛檔案 記載其譜系、各月齡體尺與體重、發情配種情況。
二制定基本管理制度 在日常技術管理工作中,制定出基本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是維持肉牛正常生產的關鍵。
1、飼養管理制度 作好牛的飼養管理是肉牛場的重要工作之一。根據不同牛的生理特點和生長發育規律區別對待。抓住配種、妊娠、哺乳、育幼、育肥等環節,制定具體的飼養管理制度,進行合理的飼養,科學地管理,充分發揮其生產潛力,以帶來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成母牛飼養管理制度 對成母牛的飼養,飼料要多樣化,定時、定量,以粗為主,精粗合理搭配,供應足夠的新鮮清潔飲水。及時清理牛舍和運動場糞便,按時刷拭,保持牛體衛生。注意觀察母牛發情,適時配種。作好產前、產中和新生犢牛的護理工作等。肉牛的犢牛一般是自然哺乳,隨著犢牛日齡增長,應及早補飼。在犢牛管理上,一是編號與打號,二是定期稱重,三是去角。
(2)育成牛飼養管理制度 對育成牛初期階段的飼養管理,盡量做到與轉群前的條件一致,以減少因條件改變而造成的影響。根據體重按規定的飼養標準飼養,飼料要多樣化,以粗飼料主為,用精料補充其營養不足。供應充足的清潔飲水。作好牛舍和牛體衛生,定期稱重。育成公牛在周歲前穿鼻。育成母牛在18月齡左右注意觀察發情,適時配種。
(3)育肥生產的飼養管理制度 根據當地自然條件、飼養條件和技術條件,采用的適當的育肥制度。可選擇舍飼育肥、放牧育肥和放牧+舍飼的育肥方式。 ①小牛肉育肥制度:這是一種持續育肥或一貫育肥法,犢牛由母牛自然哺乳,犢牛也可用代乳品,自由采食。可喂少量粗飼料。犢牛7~9月齡時,體重達300千克左右,屠宰上市。 ②雜種牛18月齡育肥制度:這是一種架子牛育肥方法。春季產犢,夏季放牧,冬季舍飼。第二年夏季放牧與舍飼相結合,補以精料進行育肥。在入冬前,一歲半左右屠宰。 ③雜種牛30月齡育肥制度:在18月齡時牛不能屠宰,需再過一個冬季,到第三年夏季放牧結束,入冬前,牛兩歲半左右屠宰。 ④肉牛百日育肥制度:架子牛驅蟲,公牛去勢,適應期飼養10~15天。育肥前期為40~45天,按日增重供給配合精料,粗飼料自由采食,精、粗飼料比例為4:6。育肥后期45天,精、粗飼料比例為6:4。育肥牛膘度和體重達到出欄標準時,及時出欄屠宰。
2、冷凍精液人工授精制度 人工授精技術是影響母牛受孕的重要環節之一,操作時必須嚴格按技術要領進行。 要經常檢查冷凍精液是否確實浸泡于液氮中。發情母牛輸精時,及時于38℃溫水中解凍精液,解凍后精液活力應在0.3以上。輸精器械應是經過嚴格消毒的。母牛外陰消毒后,用直腸把握法將精液輸到子宮的適當部位。做好記錄,注意受孕情況。
3、疫病防治制度 疫病流行對肉牛生產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因此,要貫徹“防重于治,防治結合”的方針。建立起嚴格的防疫措施和消毒制度。隨時了解牛群疫病分布的地域性和季節性。注意疫病發生的氣象因素、水土環境和社會環境,建立疫病報告制度,實行專業防治和群防群治相結合,作到防止疫病的入侵和發生。 要加強傳染病的日常預防措施,嚴格控制非生產人員進入飼養區。在飼養區入口設置消毒室和消毒池。進入飼養區時要穿工作服和工作鞋經消毒室和消毒池進入。每年春、秋季節對易發疫病要進行預防注射,并定期進行大消毒。當發生疫情時,迅速隔離病牛,建立土封鎖帶,嚴格消毒污染環境。進入飼養區的人員和車輛要嚴格消毒。對病牛實行合理治療,未發病牛實行綜合防治措施,尸體要嚴格按照防疫條例進行處置。 對寄生蟲病要定期檢查,夏、秋季節進行全面地滅蚊蠅工作,根據寄生蟲病的流行規律,作好驅蟲和預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