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稱,很少有生產企業將飼料送檢
■ 業內說法
本報訊 (記者賈鵬)前日,國內一家飼料生產企業工作人員張先生表示,奶粉中導致嬰兒性早熟的激素,可能是在飼料原料環節產生。而對于這種易致動物性早熟的激素,很多飼料生產企業并沒有專門檢測方法。
對此,北京市農業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致嬰兒性早熟的原因尚無法確定,而對于奶牛飼料的原料檢測,對檢測機構有明確檢測標準。
霉菌毒素檢測存在漏洞
前日,張先生稱,添加雌激素不會給奶企帶來經濟效益,所以激素可能在飼料原料中產生。張先生介紹,奶牛的能量飼料很多是用玉米副產品加工而成,而玉米出現倒伏后,會發酵產生一種霉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這種霉菌毒素有雌激素作用,可以導致人或動物流產、性早熟。他稱,國家頒布的《飼料衛生標準》有強制性規定,飼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不能超過500PPB,“也就是單位重量的飼料里,玉米赤霉烯酮的重量不能超過十億分之一。”
張先生表示,常見的對人和動物有傷害的霉菌毒素有8種,玉米赤霉烯酮是其中之一。一般情況下,飼料生產企業會自檢其中的2到3種,然后再將飼料原料送到當地檢測中心檢查。但因為送檢需要交費,自檢又需要投入設備和人力成本,同時送檢并非強制性的,飼料生產商為節約成本逃避檢查,“據我所知,全國有1萬多家飼料生產企業,但送檢的只是個別單位。”
張先生介紹,國家對于赤霉烯酮的含量有嚴格標準,但對檢測環節卻沒有強制性要求,兩者銜接上有缺失。
農業局稱飼料有嚴格監管
前晚,北京市農業局的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目前針對導致嬰兒性早熟的原因尚無定論,不能判斷是否與飼料原料中的霉菌毒素有關。
該工作人員稱,對于飼料生產行業的衛生質量標準,農業部門一直有嚴格監管制度,對于業內人士介紹的霉菌毒素,檢測機構也有明確的檢測標準,“不會存在漏檢的情況。”但玉米赤霉烯酮是否被納入檢測范圍,該工作人員表示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