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用鴨的飼養管理分兩個階段,即0周~3周的雛鴨管理階段;4周~8周(也有7周為止的)育肥管理階段。
對于肉鴨生產來說,抓好雛鴨的飼養管理至關重要,這是因為肉鴨的早期生長速度,是所有家禽中最快的一種。這一階段的基礎打牢固,就可獲得相當高的飼料報酬。例如,雛鴨期生長發育良好的群體,經過育肥期 ,到8周齡時,體重每只可達3200克~3500克,全程料肉比為3∶1;許多鴨場甚至可使鴨群6周齡~7周齡出欄,全程料肉比可降至2.6∶1~2.7∶1。反之,如果雛鴨期群體生長發育欠佳,就會使育肥期的飼料報酬降低,群體增重緩慢,個體間發育不齊,且易患各種疾病。
溫度
0周~3周的雛鴨,因絨毛保溫效果差,體溫調節機能不健全,我們在管理上要首先強調保持適當高的環境溫度,尤其在第一周更是如此。這一點,要比蛋用鴨或兼用型鴨要求高。
開始育雛時,溫度應在33℃~35℃,(冬季可稍高,夏季可稍低,幅度為1℃~2℃),48小時后,可適當降溫,每周降3℃~5℃,直至自然溫。
這里說的降溫、自然溫,不是指表溫顯示,而是通過觀察鴨群表現來調整的。例如,鴨群擠堆、尖叫、趨近熱源,就表明溫度偏低。如果鴨群張口喘氣,張垂翅膀,散離熱源、煩躁不安、飲水偏多,就表明溫度偏高了。
當溫度適中時,雛鴨散開活動,三五成群,躺臥舒展(伸頸展翅伏于平面),食后休息靜臥無聲。
育雛的供溫方式有多種,無論是何種供溫方式,育雛溫度的掌握都應隨日齡增長,由高到低的逐漸降低。一般來說,當3周齡末時,舍溫為18℃~21℃為宜。
濕度
育雛的前期,舍內溫度較高,水分蒸發也快,要求相對濕度要高一些(1周齡以60%~70%,2周齡以50%~60%為宜)。如果濕度過低,雛鴨易出現腳趾干癟、精神不振等輕度脫水癥狀,影響生長。但如果濕度過高,形成高溫高濕的環境,就會導致雛鴨體熱散發受阻,這種體熱散發不良,會使雛鴨食欲減退,而且還為霉菌的繁殖,球蟲病的發生創造條件。如果形成低溫高濕,就更不利了,因為這會使雛鴨體熱散失太快,增加耗料,也易著涼生病。
密度
密度過大,鴨群擁擠,引發采飲不均,空氣污濁,發育不齊,易患各種傳染病。
以下是雛鴨飼養密度表,供參考(見下表)。
在農村養鴨實踐中,密度是容易被忽略的問題,超密度飼養的不良后果往往隨著飼養時間的后推而越發明顯。一方面鴨的個體單重不達標,另一方面,鴨的群體均勻度不達標。
通風
雛鴨日齡增長,排泄物也會增加,舍內容易變得潮濕(這不是人為制造的那個濕度),還積聚氨氣和硫化氫等有害氣體。這樣,在育雛保濕時,還要注重通風,其中以排出潮氣最為重要。如果舍溫能保持在20℃以上時,則應盡可能地加強通風,如在冬季,可先提高舍溫2℃~3℃,再打開門窗,幾分鐘后再關。反復幾次。這樣即保證了新鮮空氣的補充,又可維持住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