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豬的飼養管理是養豬生產的最初階段,母豬生產性能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整個生產環節的利潤。當前動物的選種選育取得巨大的成功,母豬的潛在生產力得到了提高,主要表現為提高增重速度、增加瘦肉率、降低脂肪沉積等,但是,這樣的遺傳選擇目標對于母豬而言,實際上降低了采食量、減少了初次分娩時的營養物質儲備、延緩了分娩時間、增加了泌乳量,并最終增加了泌乳期間的體重損失,延長了斷奶至發情的間隔時間(Ten Napel,1995)。Kerr(1995)認為,旨在降低日采食量、減少脂肪沉積或改善飼料效率的育種方案,對母豬繁殖性能有不良影響。因此,現代育種方式對于母豬的管理及營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飼料戰略通常是利用后備母豬或母豬的體儲備來緩沖短期營養素攝取的缺乏,以減少對胚胎或哺乳的影響。然而,現代母豬具有良好的生產性能,在體儲備較少時便開始繁殖,同以前相比應采取不同的飼養管理方法。另外近年來,規模化豬場疫病增多,營養和抗病力確實存在直接的關系,營養良好可以保證豬免疫系統的正常發育。豬的營養標準是在正常生產條件下制定的,但在發病或應激反應過程中,豬對營養物質的需要量特別是免疫系統的營養需求相應提高,這樣就可能造成這些營養物質的相對缺乏,使免疫系統的功能受到影響。因此,我們應更精確地考慮營養效應,采用更有利于體組織儲備的飼料戰略。飼料中的能量、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粗纖維等營養物質均對母豬的繁殖性能產生影響,能量和蛋白質作為營養因素中的兩個關鍵因素,它們對母豬繁殖性能存在著階段性和長久性影響。本文著重闡述母豬與能量和蛋白質營養關系的最新國內外研究成果。
一、后備母豬的營養
調查表明,在商業化生產中母豬淘汰率約為30%~50%,因此,后備母豬構成了繁殖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生產性能的稍微改善對整個豬群的繁殖性能都有重要影響。被選作繁殖用的后備母豬,應具有較低的背膘厚和較好的生長率,因此,它們的營養需要有別于肥育豬,應充分滿足其長期繁殖性能的營養需要。肥育期(20~200kg)的營養影響后期的體重和背膘厚,也影響初情的年齡。一些研究表明,限制青年生長母豬飼料采食量(50%~85%的自由采食)將延遲初情期10~14d。為保證不延遲初情期,選擇交配期間后備母豬應自由采食,保證每天至少35MJ消化能。嚴重的蛋白質不足和氨基酸不平衡也會明顯延遲后備母豬的初情期。研究表明含15%粗蛋白和0.7%賴氨酸的日糧即可滿足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