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育成豬的飼養管理
工作要點:采取各種方法以減少仔豬的轉群應激,從飼料過度、豬群管理、環境控制及疫苗接種等方面入手提高本段豬群的生產性能及其經濟效益。
一育成仔豬的生理特點
育成仔豬是指斷奶后在育成舍內飼養的仔豬,即從離開產房開始到遷出育成舍為止,一般在35-70日齡之間在育成舍經歷35天左右。
育成仔豬的生理特點是:
1、抗寒能力差:育成仔豬一旦離開了溫暖的產房和母豬的懷抱,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尤其對溫度較為敏感,如果長期生活在18℃以下的環境中,不僅影響其生長發育還能誘發多種疾病。
2、生長發育快:這期間仔豬的食欲特別旺盛,常表現出搶食和貪食現象,稱為仔豬的旺食時期,若是飼養管理得法,仔豬生長迅速,在40-60日齡之間體重可增加1倍,不然易發生腹瀉、水腫病、副傷寒等多種疾病。
3、對疾病的易感性高:由于斷奶而失去了母源抗體的保護,而自身的主動免疫能力又未建立或不健全,對傳染性胃腸炎、萎縮性鼻炎等疾病都十分易感,某些垂直感染的傳染病如豬瘟、豬偽狂犬病等在這時期也可能暴發。
二:育成舍入豬前的準備工作:
本單元的上批仔豬轉出后,及時對本單元進行徹底清理(拆除一切沒必要存在的及有可能對豬只造成傷害的“危險”物品)、沖洗(包括料箱、網床、窗臺、風機、天棚、地板及各種用具沖洗做到物見本色)、消毒(本著一清、二沖、三消、四修、五熏、六空、七再消、八接豬的原則,徹底凈化消毒),經一周的空舍凈化后調整舍內環境(溫度、濕度等),做好接斷奶豬的準備。
三:仔豬轉入育成舍后的工作
1、合理組群:為了提高仔豬的均勻整齊度,保證“全進全出”工藝流程的順利運作,從仔豬轉入開始根據其品種、公母、體質等進行合理組群,并注意觀察,以減少仔豬爭斗現象的發生,對于個別病弱豬只要進行單獨飼養特殊護理。
2、衛生定位:從仔豬轉入之日起就應加強衛生定位工作(此項工作一般在仔豬轉入1-3天內完成越早越好),使得每一欄都形成采飲區、休息區及排糞區的三區定位,從而為保持舍內環境及豬群管理創造條件。
3、環境的控制:注意通風與保溫,育成舍的室溫一般控制在22-28oc,濕度控制在60-65%,由于保育舍內的豬只多、密度高,在寒冷季節往往可產生大量有害氣體(氨氣、二氧化碳等)因此在保溫的同時要搞好通風,排除有害氣體,為豬只提供較為舒適的生長生活環境。
4、飼料過度:
4.1為了減少因飼料過度而造成的仔豬應激,建議用以下方案進行飼料過度:仔豬轉入后1-7天飼喂乳豬料(8199);8-9天飼喂顆粒料:仔豬料=2:1;10-11天飼喂顆粒料:仔豬料=1:1;12-14天飼喂顆粒料:仔豬料=1:2;14天以后全部飼喂仔豬料。在生產中可根據豬群的整體情況靈活掌握,對于病弱豬只可適當延長飼喂乳豬料或飼料過度的時間,而對于轉群體重較大、強壯的仔豬則可反之。這樣可以調控生產成本增加生產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