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是多種疾病的常見癥狀。熱型分為稽留熱、弛張熱、間歇熱和雙峰熱等。在一定范圍內,熱型對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由于抗生素與皮質激素廣泛地應用于獸醫臨床,熱型隨之發生變化,因而熱型的特點,在疾病的鑒別診斷中已失去其原有的重要性。
發熱是機體的一種防御反應。發熱可使吞噬細胞活動性增強,抗體生成增多,白細胞內酶的活力及肝臟的解毒功能增強,抵御疾病的侵襲,促進機體恢復。因此,如果發熱不是太高,一般情況下,不應盲目或急于降溫治療。但是發熱過久或高熱持續不退,對機體有一定危害性:可使代謝加快,耗氧量增加,脂肪代謝發生紊亂而致酮血癥,發生自身蛋白質的破壞而致消瘦,腦皮質興奮、抑制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腸功能紊亂等,出現一系列嚴重癥狀,加重病情,影響機體恢復,因此應盡快查明原因。
高熱是一些疾病的前驅癥狀,引起發熱的病因可分為急性感染性疾病和急性非感染性疾病兩大類。前者最為多見,如細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消化道、尿路及皮膚感染等,后者主要由變態反應性疾病如藥物熱、血清病以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和代謝疾病所引起。
豬高熱病始于2006年5月份,當時,我國華南地區的不少豬場,暴發了一種急性、熱性,高致病性和致死性的“豬高熱病”。該病危害嚴重,具傳播區域廣、傳播速度快、發病率高、死亡率高、治愈率低等特點,造成豬只大量死亡,并逐漸擴散和蔓延到我國的大部分地區,給養豬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養豬界談“熱”色變,由于不明病因,有些地方稱之為“無名高熱”,也就是不明病因的高熱。許多地區的豬場業主和技術人員處于極度恐慌狀態,國內外畜牧獸醫界對疫情給予高度關注。國務院和農業部高度重視豬高熱病,農業部先后兩次向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和我國的港澳臺地區通報了有關情況,并于2007年3月28日發出農醫發〔2007〕10號《關于做好2007年豬病防控工作的通知》。高致死率是大家只注意了治療并發癥,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發病原因,所以導致治療無效之說法。
豬高熱病的病因特別是病原已成為獸醫學術界、養豬界關注的焦點,許多科研機構、院校的專家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農業部已明確指出“疫情主要是由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引起的”,并制訂了《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防治技術規范》,病原學指標規定“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病毒分離鑒定陽性或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病毒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檢測陽性,即可確診為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雖然獸醫界對此有不少爭議,但目前還沒有充分的證據證實有其它新病原的存在。
此后,隨著對“豬高熱病”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豬高熱病”的病原主要為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等多種病毒和細菌、支原體、寄生蟲的混合感染和繼發感染。
時至今日,隨著獸醫診斷技術水平的提高、診斷設備的進步,已能對畜禽疫病的病原作出明確的診斷,再籠統地叫作“豬高熱病”,從學術上來說是不嚴肅的,對獸醫臨床工作者來說是不負責任的,有糊弄、蒙騙養豬戶之嫌。行業主管部門應盡到行業管理職責,撥亂反正,為其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