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的呼吸道包括:鼻腔、口咽腔、喉、氣管、肺和氣囊。 鼻腔:鼻腔比較狹長,鼻中隔大部分由軟骨構成,每側鼻腔壁上有三個以軟骨為支架的鼻甲。前鼻甲為略彎的薄板,與鼻孔相對,中鼻甲比較大,后鼻甲呈圓形或三角形小泡狀,內腔開口于眶下竇;黏膜有嗅神經分布。 眶下竇是禽唯一的鼻旁竇,位于眼球的前下方和上頜的外側,略呈三角形。竇的外側壁大部分為皮膚等軟組織,竇的后上方有兩個開口,分別通鼻腔和后鼻甲腔。鼻前庭的黏膜襯以復層扁平上皮,固有鼻腔和眶下竇的黏膜襯以假復層纖毛上皮,分布有杯狀細胞;纖毛向口腔擺動,把吸入的異物和病原體經口腔排出體外。后鼻甲及其鄰近的嗅黏膜襯以嗅上皮,具有嗅腺(又稱鹽腺);禽的嗅區很小。 口咽腔:是禽類特有的,因為沒有形成軟腭,口腔與咽腔無明顯分界,常合稱為口咽腔。口腔頂壁正中有腭裂(或稱鼻后孔裂),前部狹而后部寬。呼吸時,舌背緊貼口腔頂,將狹部封閉,保留寬部溝通鼻腔和喉;吞咽時則腭裂主動閉合。 喉:與鼻后孔相對,喉口呈縱行裂縫,外面被覆黏膜,禽的喉無聲帶。 氣管:較長較粗,在皮下伴隨食道下行,至心基上方分為兩條支氣管,分叉處形成鳴管(是禽的發聲器官)。氣管環數目很多(如雞有100~130個),禽氣管又是通過蒸發散熱以調節體溫的重要部位。所以氣溫炎熱時雞會張口呼吸,加快呼吸的頻率。 肺:家禽的肺不大,呈鮮紅色,肺內毛細血管所形成的氣體交換面積,若以每克體重計算,要比哺乳類動物大10倍,血液供應也豐富。家禽的肺由副支氣管發出的多條盲端毛細氣管與肺內毛細血管相貼而行,形成氣體交換的有效區。家禽的肺不及哺乳類的肺固定的牢靠。家禽每側支氣管入肺前,為肺外一級支氣管;進入肺后的支氣管,為肺內一級支氣管。肺內一級支氣管又發出背內側和腹內側二級支氣管,向肋面分布,并分出副支氣管相互連接,形成原肺;背外側附加的副支氣管網形成新肺。雞的新肺較發達,通過其表面的小孔與各氣囊(頸氣囊除外)相通。 氣囊:是禽類特有的器官,具有減輕體重、調整重心位置、調節體溫、共鳴等多種功能;氣囊在胚胎發生時共有6對,但在孵出前后,一部分氣囊合并,多數家禽只有9個氣囊;氣囊非真正的囊狀物,是一層薄的纖維彈性結締組織膜,內面大部分襯以單層扁平上皮,外面則被覆漿膜。氣囊壁血液供應很少,因此不具有氣體交換作用。而是與周圍的組織和骨骼腔共同形成憩室,用于貯存空氣。 頸氣囊、鎖骨氣囊(不成對)和前胸氣囊又與腹內側二級支氣管相通;后胸氣囊則又與腹外側二級支氣管相通;腹氣囊最大,直接與肺內一級支氣管末端相通。它們形成特殊的氣體循環通道,當吸氣時,新鮮空氣一部分進入肺毛細管,大部分(約3/4)進入后胸氣囊和腹氣囊,而經過氣體交換的空氣則由肺毛細管進入頸氣囊、鎖骨氣囊、胸前氣囊。當呼氣時,頸氣囊、鎖骨氣囊、前胸氣囊的氣體由氣管排出,后胸氣囊、腹氣囊里的新鮮空氣又送入肺毛細管。因此,不論吸氣或呼氣時,肺內均可進行氣體交換,以適應禽體強烈的新陳代謝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