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引起豬腹瀉病的各種病因中,病毒性腹瀉的危害是最為嚴重的,它可以引起仔豬的死亡,成豬的掉膘,飼料報酬的降低,增加人工費和藥費的開支等危害,是危害養豬業的重要傳染病。
1 引起病毒性腹瀉的主要病毒
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豬輪狀病毒是我國流行性病毒性腹瀉的主要病原,同時其他病毒如腸病毒感染、豬腺病毒感染、星狀病毒、杯狀病毒、諾瓦克病毒、細小病毒、偽狂犬病毒、豬瘟病毒也可以引起豬只的腹瀉,可以說,病毒性腹瀉的病因是十分復雜的,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2 我國流行的主要病毒性腹瀉病及其特點
2.1 豬傳染性育腸炎(TGE)
豬傳染性育腸炎是豬的一種高度接觸性腸道傳染病,發病急,傳播快,各種年齡的豬只都可以感染,以引起7~10日齡以內仔豬嘔吐、嚴重腹瀉和高死亡率(通常100%)為特征,而周齡較大或成年豬只雖然幾乎沒有死亡,但是掉膘、降低飼料報酬,增加藥物和人力等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是非常嚴重的。該病是世界性的疾病之一。
本病病原為冠狀病毒屬成員,最初于1945年發生在美國,1946年由此Doyle和Hutchings首次報道。之后英國、日本在1958年報道發生了TCE。從那時起,許多歐洲國家、中南美洲、加拿大、臺灣省、朝鮮、菲律賓和我們中國都報道了本病。我國最早發現本病是1956年在廣東省揭陽、惠來和汕頭市的幾個豬倉庫中。
TGE有兩種流行形式,暴發性流行和地方性流行性。當TCEV侵入一個全部或絕大部分豬都是易感豬的豬場,TCEV很快感染所有不同年齡的豬只,尤以冬春季節嚴重,豬只發生不同程度的厭食、嘔吐、腹瀉。哺乳仔豬發病最嚴重。哺乳母豬發病導致無乳,造成仔豬死亡率上升。發病后的豬場,由于獲得免疫豬只出賣,選留的后備豬,易感豬只的增多,隔一定的時期,當有TGEV重新侵入使全部或大部分豬只重新感染,呈現周期性暴發。暴發性流行現在不多見。一個豬場暴發性流行后,TGE病和TGEV持續在一個豬場存在,這是由于經常有仔豬的出生或易感豬的增加,易感豬感染后造成本病的長期存在,可呈地方性流行。
冬春季節寒冷、潮濕,病毒相當穩定,附著在車輛或其它無生命物體上,運輸飼料或動物期間,豬場間的傳播有較大可能性。豬、狗、狐貍、鳥類(燕八哥)、鼠、蒼蠅等,可以將TGEV從一個豬群傳播到另一個豬群。隨著規模化養豬業的發展,本病在夏秋季節也有流行。
1956年本病在我國廣東省發現后,山東、天津、遼寧、甘肅、河北、山西、陜西等各地陸續發現本病。1976年后本病發病率平均每年以萬分之六、七的速度逐年上升,到1987年發病率達1.69%。1987~1989年全國疫病普查,TGE在全國各地普遍存在,發病數仍居高不下,據21個省、市、自治區的統計,共發病豬2350.61萬頭,死亡36.14萬頭,平均發病率為1.61%,死亡率為0.025%。發病率以四川和海南省為最高(4.48%和4.37%),其次是福建和廣東省2.94%和2.89%),其它省發病率在0.1%~0.55%之間。
本病近年來仍呈上升趨勢。本病與豬流行性腹瀉的混合感染率也在逐年上升,1990年為21.2%,隨后幾年的調查已上升到30.77%及44.15%。盡管是局部地區或豬場的血清學調查統計,但說明了本病對養豬業的危害是相當嚴重的。
病毒感染后潛伏期為8~18小時,長者為2~3天或更長時間,特點是傳播快,幾天內可以蔓延到全群。
嚴重腹瀉仔豬糞便中常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塊,氣味腥臭。發病持續時間長短和死亡率與豬年齡里反相關系。不足1周齡仔豬出現臨床癥狀后2~7天死亡。2~3周齡以上仔豬將存活,但在一段時間內體質虛弱,也可能形成僵豬。
肥豬、母豬和公豬的臨床癥狀表現輕重不一樣,普遍為厭食,個別嘔吐,嚴重腹瀉的豬排出水便呈噴射狀。泌乳母豬發病嚴重,體溫升高,厭食、嘔吐和腹瀉,泌乳停止,這也是造成仔豬高死亡率的另一因素。這些嚴重癥狀可能與感染的仔豬密切接觸造成的或是體內激素的變化增強了易感性。相反,通常也有些母豬癥狀輕微或沒有癥狀。病變的主要部位在胃和小腸。胃內充滿乳凝塊,胃底黏膜充血。小腸充血,腸壁變薄發亮,內充滿黃綠色或灰白色液狀物、內含泡沫和水樣化的乳凝塊。腸系膜淋巴結充血水腫。
實驗室診斷可采取豬小腸黏膜作抹片,進行熒光抗體染色,發病豬小腸各段可發現多量的熒光細胞.
2.2 豬流行性腹瀉(PED)
豬流行性腹瀉(PED)是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的傳染病,以水樣腹瀉、嘔吐、脫水和新生仔豬的高死亡率為特征。
70年代初首先發現于英國和比利時。1976年,暴發了類似TGE的急性腹瀉,己排除了TGEV作為病原的可能,也不是其它已知腸致病性病原,Wood把這次暴發的腹瀉稱為腹瀉Ⅱ型,以便與70年代初發生的腹瀉(稱Ⅰ為型)區別。 1978年Pensaert等發現一種類冠狀病毒的病原與Ⅱ型腹瀉暴發有關。實驗表明Ⅰ型和Ⅱ型腹瀉的發生是由相同的冠狀病毒引起的,故把這種腹瀉稱為豬流行性腹瀉(PED)。
1973年先后在我國上海、遼寧、吉林、黑龍江、四川等地分離到TGE和PED病毒抗原。TGE和PED在病毒抗原形態,臨床癥狀,流行病學極其相似,唯免疫學和血清學相互沒有交叉反應。PED是獨立的豬的急性腸道傳染病。 病豬是主要的傳染源。流行主要發生在冬季,也有發生于夏季或春秋季節。病毒存在于腸絨毛上皮和腸系膜淋巴結,PEDV隨糞便排出后,污染周圍環境、車輛、衣服、鞋、用具等而散播傳染。PEDV主要通過被感染豬只排出的糞便或污染物經口途徑自然感染。哺乳仔豬、架子豬和育肥豬的發病率可達100%,尤以哺乳仔豬受害最為嚴重,母豬發病率為15%~90%。
PED單一發生或PED和TGE混合感染發病。
病變主要在小腸,小腸充血,腸壁變薄發亮,內充滿黃色的液體。腸系膜充血,腸淋巴結充血、水腫。實驗窒診斷可采取豬小腸戴膜作抹片,進行熒光抗體染色,發病豬小腸各段可發現多量的熒光細胞。成豬經3~7天腹瀉后,可逐步康復。
2.3 豬輪狀病毒(RV)感染
本病系由輪狀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兒童及多種幼齡動物的急性腸道疾病。在豬主要發生在哺乳期的仔豬。病豬開始出現厭食,精神遲鈍,繼而出現下痢,糞色暗黑或黃白色,較腥臭,持續2~4天。個別豬出現嘔吐。病豬消瘦,脫水。若無激發感染,死亡率不會超過10%。病變主要表現為胃充滿凝塊和乳汁,大小腸黏膜呈條狀或彌漫性充血,腸壁黏膜易脫落,腸壁變薄。實驗室診斷最可靠方法是腹瀉24小時以內的糞樣作電子顯微鏡檢查,可見似車輪狀的病毒粒子。也可用熒光抗體、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等方法檢測病毒抗原。
3 豬腹瀉防治的對策
3.1 免疫預防
以上介紹的幾個主要的仔豬腹瀉癥大多數發病日齡小,發病急,病死率高。因此,靠發病后進行免疫防御是來不及的。目前,大多數疾病已有疫苗,用以給母豬預防注射,仔豬可以通過吮吸母乳獲得抗體,以保護仔豬不發病。它無疑是最有效的預防仔豬腹瀉病發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3.1.1 豬傳染性胃腸炎 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1985年試成功豬傳染性胃腸炎弱毒疫苗,該疫苗主要用于妊娠母豬的免疫,可在母豬分娩前20~30天后穴位接種,仔豬可通過乳汁的被動免疫而獲得保護。對本病的流行區域或受威脅區域的仔豬,也可以進行主動免疫,一般在免疫5天左右可以產生免疫力。
3.1.2 豬流行性腹瀉 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在1991年研制成功的世界上第一個豬流性腹瀉組織滅活疫苗,使豬流行腹瀉預防有苗可依。目前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八五"、"九五"攻關項目"TGE、PED"二聯滅活疫苗"和TGE、PED二聯弱毒疫苗"的研制成功,為防制TGE、PED混合感染提供了更為有效的疫苗。
3.1.3 豬輪狀病毒感染 已試制成輪狀病毒弱毒疫苗,可以在產前15天和產后7天對母豬進行2次免疫,其所產仔豬可以通過母乳獲得較好的被動免疫。
3.2 藥物治療
嚴格的講,上述幾種病都沒有好的治療辦法,尤其是病毒性腹瀉,但為了防止繼發感染和脫水造成衰竭,可能進行一些對癥療法。如給發病豬注射5%碳酸氫鈉及葡萄糖生理鹽水以解除酸中毒和脫水。應用腸道抗菌藥如痢特靈、氟派酸、新諾明、慶大霉素等預防繼發感染也是有一定作用的。也有人用高免血清進行治療,收到一定的效果。
3.3 綜合防制措施
我國規模化、集約化養豬已占相當比重,集約化飼養,如果一旦發病,損失不是以個體而是以群體計。因此我們考慮問題也應從群體出發。疫病的發生不是孤立的由某單一因素決定的,病原體的侵入也往往受豬場管理水平的影響,綜合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3.3.1 建立一套防疫衛生制度,貫徹執行預防為方針。
3.3.2 加強飼養管理,包括通風、保暖,全價日糧,充足供水,舒適的群居環境,使豬群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
3.3.3 實行自繁自養。
4 腹瀉病認識的幾點誤區
4.1 對腹瀉的概念不清,腹瀉只是一個征候群,并不是一種獨立的病,引起腹瀉時原因極其復雜,包括營養性腹瀉、細菌性腹瀉、病毒性腹瀉和寄生蟲等因素都可引起豬只腹瀉。對腹瀉的具體情況一定要具體分析。另外,對一些病的認識不夠,往往望文生義,如流行性腹瀉,它是一種病毒性腹瀉,由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發病,但有的現地工作者往往把傳染性的腹瀉歸結為是流行性腹瀉。
4.2 傳染性腹瀉病近幾年的流行呈上升趨勢,流行規律也有很大變化,以前冬春季節多發,而近幾年也有在最季流行的情況出現,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尤其在集約化的養豬場。
4.3 對混合感染的認識不夠。對腹瀉病的復雜多樣認識不夠,表現為無論什么原因引起的腹瀉,都歸結為一兩種病原,發生腹瀉只認為是由一種或兩種病原引起,而實際情況并不是單一因素引起發病,往往存在多種病原的混合感染,這就給腹瀉病的診治帶來誤導,貽誤了最佳診治時間,同時對疫病的防制也不能夠有的放矢。混合感染的現象比較嚴重,并且混合感染率逐年上升,在防制與治療中只針對一兩種疫病已不能很好地控制腹瀉的發生,應根據豬場的實際情況,制定全面的防疫計劃,才能收到良好的防制效果。
4.4 類癥鑒別。因為腹瀉病的病因復雜和診斷方法局限性,對腹瀉病的確診很困難,使腹瀉病的控制不能有的放矢。
5 控制腹瀉病的薄弱環節
5.1 缺少現地應用的商品化的快速、準確、方便的診斷方法。
由于基層缺少可用的簡單快速的診斷方法,現在的診斷大都是憑印象診斷,而一些傳染性腹瀉的臨床癥狀、病理變化、流行特點極其相似,憑上述幾點很難進行鑒別診斷,導致誤診。
5.2 對腹瀉病的重視程度不同
不同的豬場,領導對腹瀉癥的重視程度不同,有些豬場認為腹瀉癥算不了什么,對其防疫也不重視。
5.3 對新病原的研究不夠
除上述幾種主要腹瀉病原外,我國對其他腹瀉病原還沒有開展,包括流行病學的調查。這就為腹瀉病的綜合防制帶來困難,這也是有些腹瀉癥不能夠很好控制的原因之一。
5.4 疫苗的使用密度不夠
我國生豬存欄1998年的統計為5億頭,而我國進行免疫接種的豬只不到1000萬頭,而大部分豬群處于免疫空白狀態,造成易感豬群的廣泛存在,為腹瀉病的流行提供了巨大潛在的因素。
6 腹瀉癥防制失敗的原因分析
6.1 沒有針對性的注射疫苗。只有針對腹瀉病因采取有的放矢的免疫預防。才能有效地控制病毒性腹瀉,否則造成免疫失敗。
6.2 存在混合感染。腹瀉不是由單一因素引起的,往往只對其中的一兩種采取措施,而其他因素引起的腹瀉卻得不到控制,表現為疫苗無效,或收效不大。
6.3 沒按說明書保存、使用疫苗。一定要按說朋書使用和保管疫苗,如保管和使用不當,疫苗就會失效或保護率降低。
6.4 疫苗的質量與保護率。疫苗的保護率不可能達到100%,在使用疫苗后,因個體的差異,總會有沒有受到保護的個體,而發生腹瀉。
6.5 接種疫苗時群體已處于感染潛伏期或感染強毒早期。
6.6 母源抗體的干擾。接種疫苗時母源抗體水平高,對主動免疫產生強干擾,影響疫苗的效力。
6.7 病原體發生不同程度的變異,原來的疫苗已不能達到預期的免疫效力。
6.8 多血清型病原體,如大腸桿茵、沙門氏茵,使用的疫苗與流行性毒株血清型不相符,則不能保護或僅能部分保護。
1 引起病毒性腹瀉的主要病毒
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豬輪狀病毒是我國流行性病毒性腹瀉的主要病原,同時其他病毒如腸病毒感染、豬腺病毒感染、星狀病毒、杯狀病毒、諾瓦克病毒、細小病毒、偽狂犬病毒、豬瘟病毒也可以引起豬只的腹瀉,可以說,病毒性腹瀉的病因是十分復雜的,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2 我國流行的主要病毒性腹瀉病及其特點
2.1 豬傳染性育腸炎(TGE)
豬傳染性育腸炎是豬的一種高度接觸性腸道傳染病,發病急,傳播快,各種年齡的豬只都可以感染,以引起7~10日齡以內仔豬嘔吐、嚴重腹瀉和高死亡率(通常100%)為特征,而周齡較大或成年豬只雖然幾乎沒有死亡,但是掉膘、降低飼料報酬,增加藥物和人力等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是非常嚴重的。該病是世界性的疾病之一。
本病病原為冠狀病毒屬成員,最初于1945年發生在美國,1946年由此Doyle和Hutchings首次報道。之后英國、日本在1958年報道發生了TCE。從那時起,許多歐洲國家、中南美洲、加拿大、臺灣省、朝鮮、菲律賓和我們中國都報道了本病。我國最早發現本病是1956年在廣東省揭陽、惠來和汕頭市的幾個豬倉庫中。
TGE有兩種流行形式,暴發性流行和地方性流行性。當TCEV侵入一個全部或絕大部分豬都是易感豬的豬場,TCEV很快感染所有不同年齡的豬只,尤以冬春季節嚴重,豬只發生不同程度的厭食、嘔吐、腹瀉。哺乳仔豬發病最嚴重。哺乳母豬發病導致無乳,造成仔豬死亡率上升。發病后的豬場,由于獲得免疫豬只出賣,選留的后備豬,易感豬只的增多,隔一定的時期,當有TGEV重新侵入使全部或大部分豬只重新感染,呈現周期性暴發。暴發性流行現在不多見。一個豬場暴發性流行后,TGE病和TGEV持續在一個豬場存在,這是由于經常有仔豬的出生或易感豬的增加,易感豬感染后造成本病的長期存在,可呈地方性流行。
冬春季節寒冷、潮濕,病毒相當穩定,附著在車輛或其它無生命物體上,運輸飼料或動物期間,豬場間的傳播有較大可能性。豬、狗、狐貍、鳥類(燕八哥)、鼠、蒼蠅等,可以將TGEV從一個豬群傳播到另一個豬群。隨著規模化養豬業的發展,本病在夏秋季節也有流行。
1956年本病在我國廣東省發現后,山東、天津、遼寧、甘肅、河北、山西、陜西等各地陸續發現本病。1976年后本病發病率平均每年以萬分之六、七的速度逐年上升,到1987年發病率達1.69%。1987~1989年全國疫病普查,TGE在全國各地普遍存在,發病數仍居高不下,據21個省、市、自治區的統計,共發病豬2350.61萬頭,死亡36.14萬頭,平均發病率為1.61%,死亡率為0.025%。發病率以四川和海南省為最高(4.48%和4.37%),其次是福建和廣東省2.94%和2.89%),其它省發病率在0.1%~0.55%之間。
本病近年來仍呈上升趨勢。本病與豬流行性腹瀉的混合感染率也在逐年上升,1990年為21.2%,隨后幾年的調查已上升到30.77%及44.15%。盡管是局部地區或豬場的血清學調查統計,但說明了本病對養豬業的危害是相當嚴重的。
病毒感染后潛伏期為8~18小時,長者為2~3天或更長時間,特點是傳播快,幾天內可以蔓延到全群。
嚴重腹瀉仔豬糞便中常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塊,氣味腥臭。發病持續時間長短和死亡率與豬年齡里反相關系。不足1周齡仔豬出現臨床癥狀后2~7天死亡。2~3周齡以上仔豬將存活,但在一段時間內體質虛弱,也可能形成僵豬。
肥豬、母豬和公豬的臨床癥狀表現輕重不一樣,普遍為厭食,個別嘔吐,嚴重腹瀉的豬排出水便呈噴射狀。泌乳母豬發病嚴重,體溫升高,厭食、嘔吐和腹瀉,泌乳停止,這也是造成仔豬高死亡率的另一因素。這些嚴重癥狀可能與感染的仔豬密切接觸造成的或是體內激素的變化增強了易感性。相反,通常也有些母豬癥狀輕微或沒有癥狀。病變的主要部位在胃和小腸。胃內充滿乳凝塊,胃底黏膜充血。小腸充血,腸壁變薄發亮,內充滿黃綠色或灰白色液狀物、內含泡沫和水樣化的乳凝塊。腸系膜淋巴結充血水腫。
實驗室診斷可采取豬小腸黏膜作抹片,進行熒光抗體染色,發病豬小腸各段可發現多量的熒光細胞.
2.2 豬流行性腹瀉(PED)
豬流行性腹瀉(PED)是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的傳染病,以水樣腹瀉、嘔吐、脫水和新生仔豬的高死亡率為特征。
70年代初首先發現于英國和比利時。1976年,暴發了類似TGE的急性腹瀉,己排除了TGEV作為病原的可能,也不是其它已知腸致病性病原,Wood把這次暴發的腹瀉稱為腹瀉Ⅱ型,以便與70年代初發生的腹瀉(稱Ⅰ為型)區別。 1978年Pensaert等發現一種類冠狀病毒的病原與Ⅱ型腹瀉暴發有關。實驗表明Ⅰ型和Ⅱ型腹瀉的發生是由相同的冠狀病毒引起的,故把這種腹瀉稱為豬流行性腹瀉(PED)。
1973年先后在我國上海、遼寧、吉林、黑龍江、四川等地分離到TGE和PED病毒抗原。TGE和PED在病毒抗原形態,臨床癥狀,流行病學極其相似,唯免疫學和血清學相互沒有交叉反應。PED是獨立的豬的急性腸道傳染病。 病豬是主要的傳染源。流行主要發生在冬季,也有發生于夏季或春秋季節。病毒存在于腸絨毛上皮和腸系膜淋巴結,PEDV隨糞便排出后,污染周圍環境、車輛、衣服、鞋、用具等而散播傳染。PEDV主要通過被感染豬只排出的糞便或污染物經口途徑自然感染。哺乳仔豬、架子豬和育肥豬的發病率可達100%,尤以哺乳仔豬受害最為嚴重,母豬發病率為15%~90%。
PED單一發生或PED和TGE混合感染發病。
病變主要在小腸,小腸充血,腸壁變薄發亮,內充滿黃色的液體。腸系膜充血,腸淋巴結充血、水腫。實驗窒診斷可采取豬小腸戴膜作抹片,進行熒光抗體染色,發病豬小腸各段可發現多量的熒光細胞。成豬經3~7天腹瀉后,可逐步康復。
2.3 豬輪狀病毒(RV)感染
本病系由輪狀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兒童及多種幼齡動物的急性腸道疾病。在豬主要發生在哺乳期的仔豬。病豬開始出現厭食,精神遲鈍,繼而出現下痢,糞色暗黑或黃白色,較腥臭,持續2~4天。個別豬出現嘔吐。病豬消瘦,脫水。若無激發感染,死亡率不會超過10%。病變主要表現為胃充滿凝塊和乳汁,大小腸黏膜呈條狀或彌漫性充血,腸壁黏膜易脫落,腸壁變薄。實驗室診斷最可靠方法是腹瀉24小時以內的糞樣作電子顯微鏡檢查,可見似車輪狀的病毒粒子。也可用熒光抗體、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等方法檢測病毒抗原。
3 豬腹瀉防治的對策
3.1 免疫預防
以上介紹的幾個主要的仔豬腹瀉癥大多數發病日齡小,發病急,病死率高。因此,靠發病后進行免疫防御是來不及的。目前,大多數疾病已有疫苗,用以給母豬預防注射,仔豬可以通過吮吸母乳獲得抗體,以保護仔豬不發病。它無疑是最有效的預防仔豬腹瀉病發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3.1.1 豬傳染性胃腸炎 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1985年試成功豬傳染性胃腸炎弱毒疫苗,該疫苗主要用于妊娠母豬的免疫,可在母豬分娩前20~30天后穴位接種,仔豬可通過乳汁的被動免疫而獲得保護。對本病的流行區域或受威脅區域的仔豬,也可以進行主動免疫,一般在免疫5天左右可以產生免疫力。
3.1.2 豬流行性腹瀉 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在1991年研制成功的世界上第一個豬流性腹瀉組織滅活疫苗,使豬流行腹瀉預防有苗可依。目前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八五"、"九五"攻關項目"TGE、PED"二聯滅活疫苗"和TGE、PED二聯弱毒疫苗"的研制成功,為防制TGE、PED混合感染提供了更為有效的疫苗。
3.1.3 豬輪狀病毒感染 已試制成輪狀病毒弱毒疫苗,可以在產前15天和產后7天對母豬進行2次免疫,其所產仔豬可以通過母乳獲得較好的被動免疫。
3.2 藥物治療
嚴格的講,上述幾種病都沒有好的治療辦法,尤其是病毒性腹瀉,但為了防止繼發感染和脫水造成衰竭,可能進行一些對癥療法。如給發病豬注射5%碳酸氫鈉及葡萄糖生理鹽水以解除酸中毒和脫水。應用腸道抗菌藥如痢特靈、氟派酸、新諾明、慶大霉素等預防繼發感染也是有一定作用的。也有人用高免血清進行治療,收到一定的效果。
3.3 綜合防制措施
我國規模化、集約化養豬已占相當比重,集約化飼養,如果一旦發病,損失不是以個體而是以群體計。因此我們考慮問題也應從群體出發。疫病的發生不是孤立的由某單一因素決定的,病原體的侵入也往往受豬場管理水平的影響,綜合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3.3.1 建立一套防疫衛生制度,貫徹執行預防為方針。
3.3.2 加強飼養管理,包括通風、保暖,全價日糧,充足供水,舒適的群居環境,使豬群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
3.3.3 實行自繁自養。
4 腹瀉病認識的幾點誤區
4.1 對腹瀉的概念不清,腹瀉只是一個征候群,并不是一種獨立的病,引起腹瀉時原因極其復雜,包括營養性腹瀉、細菌性腹瀉、病毒性腹瀉和寄生蟲等因素都可引起豬只腹瀉。對腹瀉的具體情況一定要具體分析。另外,對一些病的認識不夠,往往望文生義,如流行性腹瀉,它是一種病毒性腹瀉,由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發病,但有的現地工作者往往把傳染性的腹瀉歸結為是流行性腹瀉。
4.2 傳染性腹瀉病近幾年的流行呈上升趨勢,流行規律也有很大變化,以前冬春季節多發,而近幾年也有在最季流行的情況出現,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尤其在集約化的養豬場。
4.3 對混合感染的認識不夠。對腹瀉病的復雜多樣認識不夠,表現為無論什么原因引起的腹瀉,都歸結為一兩種病原,發生腹瀉只認為是由一種或兩種病原引起,而實際情況并不是單一因素引起發病,往往存在多種病原的混合感染,這就給腹瀉病的診治帶來誤導,貽誤了最佳診治時間,同時對疫病的防制也不能夠有的放矢。混合感染的現象比較嚴重,并且混合感染率逐年上升,在防制與治療中只針對一兩種疫病已不能很好地控制腹瀉的發生,應根據豬場的實際情況,制定全面的防疫計劃,才能收到良好的防制效果。
4.4 類癥鑒別。因為腹瀉病的病因復雜和診斷方法局限性,對腹瀉病的確診很困難,使腹瀉病的控制不能有的放矢。
5 控制腹瀉病的薄弱環節
5.1 缺少現地應用的商品化的快速、準確、方便的診斷方法。
由于基層缺少可用的簡單快速的診斷方法,現在的診斷大都是憑印象診斷,而一些傳染性腹瀉的臨床癥狀、病理變化、流行特點極其相似,憑上述幾點很難進行鑒別診斷,導致誤診。
5.2 對腹瀉病的重視程度不同
不同的豬場,領導對腹瀉癥的重視程度不同,有些豬場認為腹瀉癥算不了什么,對其防疫也不重視。
5.3 對新病原的研究不夠
除上述幾種主要腹瀉病原外,我國對其他腹瀉病原還沒有開展,包括流行病學的調查。這就為腹瀉病的綜合防制帶來困難,這也是有些腹瀉癥不能夠很好控制的原因之一。
5.4 疫苗的使用密度不夠
我國生豬存欄1998年的統計為5億頭,而我國進行免疫接種的豬只不到1000萬頭,而大部分豬群處于免疫空白狀態,造成易感豬群的廣泛存在,為腹瀉病的流行提供了巨大潛在的因素。
6 腹瀉癥防制失敗的原因分析
6.1 沒有針對性的注射疫苗。只有針對腹瀉病因采取有的放矢的免疫預防。才能有效地控制病毒性腹瀉,否則造成免疫失敗。
6.2 存在混合感染。腹瀉不是由單一因素引起的,往往只對其中的一兩種采取措施,而其他因素引起的腹瀉卻得不到控制,表現為疫苗無效,或收效不大。
6.3 沒按說明書保存、使用疫苗。一定要按說朋書使用和保管疫苗,如保管和使用不當,疫苗就會失效或保護率降低。
6.4 疫苗的質量與保護率。疫苗的保護率不可能達到100%,在使用疫苗后,因個體的差異,總會有沒有受到保護的個體,而發生腹瀉。
6.5 接種疫苗時群體已處于感染潛伏期或感染強毒早期。
6.6 母源抗體的干擾。接種疫苗時母源抗體水平高,對主動免疫產生強干擾,影響疫苗的效力。
6.7 病原體發生不同程度的變異,原來的疫苗已不能達到預期的免疫效力。
6.8 多血清型病原體,如大腸桿茵、沙門氏茵,使用的疫苗與流行性毒株血清型不相符,則不能保護或僅能部分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