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肉雞在短短的56天,平均體重即可從40克左右長到3000克以上,8周時間體重增長70多倍,而此時的料肉比僅為2.1∶1左右。肉雞與肉雞生產的特點肉雞有很高的生產性能,表現為生長迅速,飼料報酬高,周轉快。
(2)雞的生殖孔和排泄孔都開口于泄殖腔,蛋在產出過程中容易受到污染,所以有些肉雞病常是經蛋垂直傳播給雛雞。
(4)雞沒有淋巴結,等于缺少阻止病原體在體內通行的關卡。因此,在同樣條件下,雞比鵝鴨的抗病力差,工廠集約化飼養更有傳播速度快、發病嚴重、死亡率高的問題,即使不死也嚴重影響產蛋,極易給生產造成直接經濟損失。
空氣通過鼻腔、喉頭直達肺與氣囊。肺呈海綿狀、鮮紅色,緊貼住胸腔側面,肺部三級細支氣管黏膜下布滿血管,所以肺是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氣囊是禽類特有的器官,其主要作用如同風箱,將空氣吸入推出,使之在肺部進行交換。氣囊同骨骼及其他臟器相互聯通,以減輕自身重量,這種解剖構造是禽類祖先適應飛行的進化結果。而恰恰是這一特點使得禽類在外界病原體通過呼吸道進入機體后,會很快發生全身感染。
生產中,許多飼養戶在育雛初期往往只重視保持溫度而忽視通風換氣,嚴重時會造成肉雞中后期腹水癥增多。2周齡、3周齡、4周齡時通風換氣不良,有可能增加雞群慢性呼吸道病和大腸桿菌病的發病率。中后期的肉雞對氧氣的需要量大幅度增加,同時排泄物增多,必須在維持適宜溫度的基礎上加大通風換氣量,此時通風換氣是維持舍內正常環境的主要手段。
肉雞養殖存在的通風誤區肉雞飼養戶在保溫的前提下,常存有這樣的誤區,就是不敢通風,特別是在3周齡時怕雞群感冒受涼而忽視了通風換氣,結果造成了雞舍內有害氣體嚴重超標,大量的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刺激雞的呼吸道上皮黏膜細胞。使肉雞的黏膜細胞造成損傷(肉雞呼吸道上皮細胞是阻擋病毒和細菌入侵身體的第一道門戶,還是黏膜免疫的宿體,對整個防病體系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因為通風換氣不足而造成損傷,也就是機體的呼吸系統防御系統的大門被敞開了,細菌病毒會乘機大量繁殖復制,通過血液的流通傳染給各個器官,使雞群發生傳染病。還有因為呼吸道上皮細胞被損傷,使疫苗在產生抗體效價時遇到免疫抑制,沒有好的抗體效價的保護,肉雞的機體也就降低了對病毒病的抵抗能力。
肉雞對環境的變化比較敏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弱,要求有比較穩定適宜的環境。肉雛雞所需的適宜溫度要比蛋雛雞高1℃~2℃,肉雛雞達到正常體溫的時間也比蛋雛雞晚1周左右。肉雞稍大以后不耐熱,在夏季高溫時節,容易因中暑而死亡。肉雞的迅速生長,對氧氣的需要量較高。如飼養早期通風換氣不足,就有可能增加腹水癥的發病率。
肉雞舍常用通風換氣方法通風換氣的目的在于排除舍內多余的熱量、濕氣和有害氣體,改變空氣質量,提高生產效率。其方式主要有3種,即密閉式雞舍的負壓通風(寒冷季節)、縱向通風(炎熱高溫季節)和開放式(或半開放式)雞舍的自然通風。
⑵負壓通風系統應按照雞每千克體重、每分鐘0.011立方米~0.017立方米的速度進行交換。一般每460平方米雞舍有1臺28.3立方米的風機就可以了。
縱向通風⑴縱向通風即在雞舍的一端設置進風口,另一端安裝風機,空氣以122米/分的流量,穿過整個雞舍,帶走多余的熱量和污染物質,并借助風制冷的作用使雞舍溫度降低。
⑶風機臺數的選擇,可用雞舍的剖面面積乘以雞舍所需空氣速度,再除以風機額定的排風量,就可以算出所需的風機臺數了。
⑵雞舍建筑應是東西走向,盡量減少白天的日照熱量。
⑷應盡量開啟雞舍兩側幕簾使雞舍橫向通風。如果風大且風向不定,兩側幕簾應開得一樣大;如果風向始終來自一側,則雞舍上風向幕簾應比下風向幕簾開得小一些,以盡量減少賊風入侵。
總之,最好的方法是加強通風,用風制冷降溫;寒冷的冬季,往往為了保溫而過分抑制通風換氣,結果造成墻壁和屋頂產生結露現象,提高了雞舍內的濕度,助長了疾病的蔓延。所以選擇通風時,還要結合雞舍內外的溫度、濕度狀況進行合理的調節,才能達到較為理想的通風效果。要獲得較好的通風量是整個養雞過程中特別復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