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經過觀察提出了“破窗理論”。
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筑上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復,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在這種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蔓延。
案例:給小偷一個不偷你的理由
一個美國教授在給他的研究生講破窗理論的時候,他開來一輛嶄新的汽車放在學校門口,锃光瓦亮,然而車窗沒關,而且車門大開。他在車上裝了個探頭,進行電化教學。所有學生都坐在電化教室里,這位教授就說,大家注意看了,我這輛車,嶄新的一輛好車,車門不鎖,但賊不敢偷,為什么呢?這車擦得锃光瓦亮,它沒有被偷的誘因,沒有信號。
教授說完,拿起一把錘子,來到車子跟前,啪把車前面一扇窗戶打碎了,說大家注意看了,10分鐘之后這輛車必被偷無疑,為什么呢?給賊制造了一個信號,破窗理論,這輛車疏于防范。
大家都看著表,10分鐘過去了,卻沒人理這輛車。教授的臉上就掛不住了,哎,信號不夠,拿著錘子又去了,啪又把車的另一扇窗戶打碎了,說大家注意看了,10分鐘這車必被偷無疑。
過了三五分鐘,兩個農民模樣的人,探頭探腦過來了,一看這車,窗戶都破了,沒人管了,便把車上收音機給卸下來了。又過了兩分鐘,又來了兩個人,一看這輪胎不錯,反正也沒人管了,破破爛爛的,輪胎卸走了。10分鐘之后,這輛車不翼而飛了。
這教授很高興地說,你看,這就叫破窗理論。
破窗理論告訴我們什么呢?如果你家的窗戶沒擦干凈,回去趕緊擦干凈點;你家的防盜門好久沒擦的話,趕緊擦擦干凈;學校的校長趕緊上學校看看,窗戶要是有破的,趕緊修理吧。
“破窗理論”更多的是從犯罪的心理去思考問題,但不管把“破窗理論”用在什么領域,角度不同,道理卻相似:環境具有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必須及時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戶”。
推而廣之,從人與環境的關系這個角度去看,我們周圍生活中所發生的許多事情,不正是環境暗示和誘導作用的結果嗎?
如,在窗明幾凈、環境優雅的場所,沒有人會大聲喧嘩,或“噗”地吐出一口痰來;相反,如果環境臟亂不堪,倒是時常可以看見吐痰、便溺、打鬧、互罵等不文明的舉止。
又比如,在公交車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隊上車,又有多少人會不顧眾人的文明舉動和鄙夷眼光而貿然插隊?與這相反,車輛尚未停穩,猴急的人們你推我擁,爭先恐后,后來的人如果想排隊上車,恐怕也沒有耐心了。因此,環境好,不文明之舉也會有所收斂;環境不好,文明的舉動也會受到影響。人是環境的產物,同樣,人的行為也是環境的一部分,兩者之間是一種互動的關系。
在公共場合,如果每個人都舉止優雅、談吐文明、遵守公德,往往能夠營造出文明而富有教養的氛圍。千萬不要因為我們個人的粗魯、野蠻和低俗行為而形成“破窗效應”,進而給公共場所帶來無序和失去規范的感覺。
如何杜絕“破窗效應”,關鍵是我們如何去把握環境的這種暗示和誘導的作用。
在日本,有一種稱作“紅牌作戰"的質量管理活動,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清理:清楚區分要與不要的東西,找出需要改善的事、地、物。
——整頓:將不要的東西貼上“紅牌”;將需要改善的事、地、物以“紅牌”標示。
——清掃:有油污、不清潔的地方貼上“紅牌”;藏污納垢的死角貼上“紅牌”;在某些地方不該出現的東西貼上“紅牌”。
——清潔:減少“紅牌”的數量。
——修養:有人繼續增加“紅牌”;有人努力減少“紅牌”。
借助“紅牌作戰”的活動,可以讓環境變得整齊清潔,生活變得舒適幽雅,人們都養成做事耐心細致的好習慣。
對于影響深遠的“小過錯”,小題大做的處理是非常必要的,以防止“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正是及時修好“第一個被打碎玻璃的窗戶”的明智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