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仔豬階段飼養管理水平的關鍵技術
飼養人員要養好仔豬,必須具備高度的管理責任心,精心飼養,讓仔豬在"初生、補料和斷奶"三個關鍵時期得到精心的照料,才能獲得最高的成活率、理想的斷奶窩重和個體重,才能大大地提高養豬的經濟效益。我們經過反復試驗,取得了較好效果:63日齡仔豬成活率達97%,平均體重達23.7kg,仔豬平均窩產仔12.2頭,全群成活率達96.3%。現將仔豬階段飼養管理關鍵技術介紹如下。
1 初生期
1.1 提高仔豬初生重的措施 近年來,我省部分水平較高的養殖場母豬所產仔豬初生重一般保持在1.4~1.5kg/頭之間,達到這樣的水平要做好一系列工作。首先,必須從后備母豬的培育做起。在"二元"母豬繁殖場中選擇體軀較長、四肢粗壯、腰胯寬大、奶頭7對以上的個體作為后備母豬,嚴格遵守"飼養到8月齡,體重達110kg以上,發情兩次后,第三次發情配種"的原則。后備母豬在配種30天之前先注射乙腦疫苗2次,細小病毒疫苗2次。配種后30天內限制飼料營養水平,30天以后按懷孕母豬的正常營養需要飼喂。30~80天期間根據母豬的膘情進行定量飼喂,平均采食量增加到2.5kg/(頭?天)的水平;膘情偏瘦、偏肥的可據實情適當加減飼料,但給喂量范圍保證在1.6~3.0kg/天。80天以后增加母豬采食量,保證每天2.8~3.0kg/頭,注意鈣、磷的補充和飼料中營養物質的平衡性,只要能保持均衡的膘情即達到目的。母豬懷孕的后期是胎兒增重的關鍵時期,初生胎兒體重的2/3是在這期間增長的,所以提高初生重的關鍵是抓好該階段母豬的飼養管理。在母豬懷孕后期可增加飼料的投放量,但切忌為了追求初生重而過量添料,這樣會引起胎兒過大引起難產,特別是初產母豬易造成胎兒死亡而引起很大的損失。母豬在預產期前1個星期經清洗、消毒后轉入產房。
1.2 初生仔豬的飼養管理 初生時的技術關鍵在于接生、確保仔豬吃上初乳、固定奶頭、防寒保暖、防壓、防病和哺乳母豬的飼養管理等幾個方面。
1.2.1 接生 仔豬出生后,應及時擦干鼻、口和全身黏液,剪臍帶(留3~5cm,并用碘酒消毒),然后放入保溫箱內。接生結束后立即清除舍內胎衣和已污染的墊草,防止母豬吃掉胎衣養成咬食仔豬的惡癖。被污染的墊草不清除,污物會腐敗引起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和散發惡臭,對仔豬的健康造成威脅。
1.2.2 確保仔豬吃上初乳 母豬分泌的乳汁分初乳和常乳兩種。初乳主要是產仔后24小時之內分泌的乳汁,比常乳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免疫球蛋白(包括:LgG、LgA和 LgM、礦物質、維生素,可以提高仔豬抗病力,是哺乳仔豬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
仔豬出生時,體內沒有免疫抗體,缺乏免疫力,抗病力低。這是因為免疫抗體是一種大分子物質,由于豬胎盤構造的特殊性--母豬血管和胎兒血管在胎盤上由6~7層組織 (稱為胎盤屏障)隔開,所以限制了母豬抗體進入胎兒體內。仔豬在初生的2小時內,腸道黏膜組織絨毛上皮細胞處于原始狀態,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可以經腸壁吸收進入血液,使體內免疫力迅速增強。而出生后36~72小時,腸滲透性發生改變,吸收能力降低,加上免疫球蛋白在初乳中維持的時間很短,3天后仔豬能夠吸收的免疫物質就降至最低水平。仔豬10日齡后才能產生自身免疫抗體,但速度慢。因此,讓初生仔豬吃足初乳,是增強仔豬抗病力的重要措施。此外初乳中所含的鎂鹽具有輕瀉作用,能促進胎糞排出;鐵和維生素A、D的含量也是常乳的5倍以上。所以,初乳是初生仔豬不可代替的食物,如仔豬由于某些原因需人工哺乳或寄養,也應盡量設法讓它吃到2~3天的初乳。
1.2.3 固定奶頭 仔豬出生后有自行固定奶頭的習性,但是有些仔豬由于各種原因固定不到合適的乳頭,往往奶水較多的奶頭都被比較強壯的仔豬搶到。因此,要使仔豬生長均勻、全活全壯,必須人為輔助固定奶頭。乳豬生下來第一次哺乳之前,必須根據個體情況和分娩先后順序調整固定乳頭。一般青年經產母豬所產的仔豬個體差異不大,只要按"先出生者居后"的原則從最后有效乳頭向前順序排列即可。但也有些母豬乳房發育不整齊,仔豬個體差異大,所以要把初生的仔豬按"大個體居后"的原則,并兼顧選擇乳房發育較好、奶水較多的奶頭予以弱小仔豬固定。順序排好之后,將奶頭與對應的仔豬進行編號,母豬奶頭的編號以示意圖的方式掛在與欄位對應的墻上,仔豬在背上標記出其對應的乳頭號。這樣,每次吃奶時都要注意讓仔豬與奶頭對號入座,堅持3天,固定奶頭的工作就基本結束。
1.2.4 保溫防凍、防壓、防病 由于仔豬出生時體溫調節機能不健全,對低溫特別敏感,因此生產中一定要做好保溫防凍工作。分娩欄舍內應安裝好保暖、防暑設備(各地可根據不同的氣候條件進行設備調整安裝,雖然仔豬的防寒、保暖工作是重點,但不能忽視過高溫度的影響)。具體保暖工作中特別要注意7日齡以內仔豬的保暖工作,因外界溫度與母豬體內溫度相差很大,且7日齡內仔豬的體溫調節機能極不健全。保溫箱溫度必須保持32℃左右,以后每周降低2℃,直到22℃。
母豬產后應特別注意保持產房干燥,要勤換墊草,以利保溫。同時,由于母豬產后體質相對較弱,體軀大,起臥時極易壓死仔豬,因此防壓工作必須做好。可將弱小仔豬放入保溫箱內,每隔1~1.5小時喂奶一次。墊草宜切成20~30cm的段,以免纏繞仔豬發生意外。此外,還要加強環境消毒,盡量減少小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以防發生疾病。仔豬在3日齡時要注射鐵硒針劑,防止缺鐵性貧血。
1.2.5 哺乳母豬的飼養 哺乳母豬的飼養管理直接關系仔豬的健康。剛出生的仔豬不能吃過濃的母乳,這樣會引起拉稀。分娩前三天減少精料喂量,一般在懷孕后期飼喂的基礎上降低30%左右。分娩當天必須停止喂料。臨產前喂適量鹽水,促進水、電解質平衡。分娩后第二天才開始喂料,飼喂量以1kg/天為準。以后每天遞增0.25~0.5kg,直到正常采食量。另外,分娩的當天(尤其是炎熱的夏天)要給母豬注射抗菌素,防止母豬產道因分娩引起細菌性感染,還能有效預防子宮內膜炎、乳房炎等產科病,這是一種已被普遍采用的有效措施。
2 補料及誘食期
仔豬生長發育極為迅速,但在獲得充分營養物質的前提下才能達到快速生長的目的。從母豬泌乳的規律分析,泌乳的高峰期在產后3~4周左右,隨后逐漸下降。在泌乳的高峰期,乳汁的營養都很難滿足仔豬生長的營養需要,所以要及時補料,這樣既能有效防止仔豬腹瀉,又可以滿足仔豬生長的營養需要,有效提高仔豬的斷奶重量。一般采用第5天 (常見的是7天)開始誘食、補料。但是補料要注意以下一些基本的環節。
2.1 早期誘食 初生仔豬的消化生理特點是"消化器官沒有發育完全,消化機能不完善"。具體體現在:消化器官的體積小、容量小,且機能不完善;胃的容積僅為"旺食"階段容積的1/20,小腸的長度也只有"旺食"階段長度的1/5,腸的容積只有"旺食"階段腸容積的1/50,而且消化腺都沒有生長發育成熟,導致消化液分泌困難;初生仔豬胃內只含有凝乳酶,胃蛋白酶很少,且胃底腺不發達,不能產生胃酸,在缺乏胃酸的情況之下,胃蛋白酶沒有活性,不具有消化蛋白質的能力,只有通過適當的食物刺激,使胃蛋白酶的活性因刺激發生神經反應性變化,才能逐漸增強。
所以,在早期誘食可以促進消化功能增強,但補料時必須考慮所用飼料的成分。現在常用的是人工乳(安佑人工乳的使用比較普遍)。誘食教槽的方法為:人工乳兌水(冷天使用熱水,熱天使用涼水)制成10%的奶水,放在一個教槽盤里,以20分鐘喝完的量為宜,每天5次以上;另一個教槽盤中投放干料,最好少量多添,以免浪費。在準備好誘食的同時將自動供水設施加高(但要在母豬能夠飲用的高度范圍),限制仔豬飲水,仔豬渴了自然會飲用配制的奶水,嘴饞時可以舔食干料,堅持5天的時間就會起到很好的效果。以這樣的方法,通常15天后小豬即可學會吃料,21天以后可以斷奶。
2.2 超早期誘食 經過多年的反復試驗,筆者摸索出一套可行性很強的技術方案。在5日齡時就開始誘食補料,采用自制的合成特細料(人工胃蛋白酶+稀鹽酸+復合維生素+以奶粉為主的動物性蛋白+炒香磨成粉的玉米、黃豆等香甜料+糖),誘食的方法步驟和上述方法一樣。但在細節上注意一個關鍵:在剛開始時使用特制料拌成粥狀涂抹在仔豬的鼻盤上,強制性地讓其接觸飼料并體會其味道,每天可以在上午9∶30到下午3∶00之間進行,1小時/次。采用這樣的方法進行超早期誘食,效果非常好,小豬在12天后即學會吃料,到18天就可斷奶。斷奶時的仔豬重量大多在5.5~6.0kg之間,完全達到了斷奶的要求,為早期隔離斷奶技術的實施奠定了基礎。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我們進行了14日齡超早期隔離斷奶試驗,并取得了成功。但是,超早期斷奶仔豬的飼養技術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另外,因為過早斷奶,母豬還處于乳汁分泌的高峰期,這樣會使母豬發生乳房炎的可能性增大,也會影響下一個哺乳期的乳汁分泌,在這些問題沒有有效解決之前,還沒有推廣使用此方法。
3 斷奶、保育期
3.1 斷奶 仔豬體重在5.0kg以上(最好在5.5~6.0kg之間),且完全學會吃料即滿足了斷奶的要求。斷奶之前要留意當地天氣預報,盡可能選擇晴天或無氣溫突變的日子進行斷奶。確定斷奶日期后,前3天必須減少母豬的采食量,這樣不僅可以讓仔豬提前適應干料(因母豬采食量減少之后,仔豬在奶水不夠的情況之下就會增加干料的采食量,達到了很好的過渡作用),而且還可以有效促進母豬提早發情。
斷奶的具體方法有逐漸斷奶、分批斷奶、一次性斷奶三種。前兩種方法的缺點是浪費人力,延長哺乳期,影響母豬的繁殖成績。現代的全進全出式集約化養豬場為了保證全進全出,都使用一次性斷奶的方法。這也是最可取的方法,但這種方法突然性強,易引起仔豬產生較大的應激反應,因為斷奶意味著生活環境的改變。所以為了減小應激,斷奶時采用趕走母豬的方式,盡量減少環境的改變,在這樣的措施之下遵循"兩維持、三過渡",即盡量維持原圈飼養,維持原來的飼料,做到環境條件、飼料、飼養制度的逐漸過渡。
3.1.1 環境的過渡 仔豬斷奶之后,第一兩天會表現非常不安,經常嘶叫尋母,尤其在夜間更甚。為了穩定仔豬的不安情緒,減少應激帶來的損失,一般采用不調離原圈、不混群并窩飼養的"原圈培養法",讓仔豬在產房留養1周時間。在堅持同窩飼養的同時,可以將各窩中體重過度懸殊(體重相差1kg以上)的弱小仔豬合并在一起單獨飼養,提高豬群的均勻度,但是要注意看管,防止爭斗過度造成咬傷。1周之后才轉人已徹底清洗消毒的保育舍中。采用這樣的方法過渡,可以將因環境變化引起的應激最小化。
3.1.2 飼料和飼養制度的過渡 在留群進行環境過渡的同時,可以進行飼料和飼喂制度的過渡。斷奶后7~10天為飼料和飼喂制度的過渡時期。從斷奶后第二天開始,逐漸在仔豬以前飼用的乳豬料中添加小豬料,添加時按比例每天遞增;飼喂量也據仔豬的進食情況逐漸增加,開始的飼喂量為自身體重的5%左右,少喂勤添,以5~6次/天為宜,如沒有出現因過食而引起的腹瀉現象再逐漸添加至自由采食量,這樣會獲得理想的斷奶重。
3.1.3 要注意給仔豬供應清潔的飲水,定期檢查自動飲水器,防止因飲水不足引起仔豬腹瀉或影響仔豬正常的生長發育。此外,斷奶仔豬對溫度的要求仍然很高,不同體重的豬對溫度的要求略有差異,具體可以按斷奶仔豬的重量制定保溫制度(見表1),但是在確保舍內溫度的同時不要忽略賊風的危害。濕度要求控制在65%~75%之間。
3.2 保育 保育是鞏固斷奶過渡時期成果的重要階段,要注意基礎設施的維修與更新,飼養管理更是關鍵所在。
仔豬保育階段的飼養最好在網床式的保育舍進行,使用網床的優點體現在:仔豬離開地面,減少冬季地面傳導散熱的熱損耗,提高飼養溫度;糞、尿、污水可以及時通過漏縫進入糞尿溝,減少仔豬接觸污物的機會,保持床面清潔衛生、干燥,能有效遏制仔豬腹瀉的發生和傳播,提高仔豬成活率、生長速度、個體均勻度和飼料利用率。驗證表明,網床飼養的仔豬(35~70日齡)與地面養育仔豬相比,日增重提高15%,日采食量增加12.6%。但網床飼養要注意密度,每頭仔豬以0.3~0.4平方米為宜。
3.3 飼養管理 必須嚴格按免疫程序進行免疫;飼喂注意給予足量的飼料,要定時、相對定量,避免浪費,飼喂次數5次/天,在晚上9∶30時飼喂一次,可以明顯增加日增重;另外,欄舍定期徹底清洗消毒,平常勤清掃,保持舍內干燥,同時盡可能給予仔豬安靜的環境。
4 總結討論
按照以上的操作要求,可以飼養出皮毛光亮、均勻度高的仔豬,可以保證仔豬順利渡過飼養管理中"初生、補料誘食和斷奶"這三個重要階段,達到提高全群成活率、轉群重量的目的。目前我國華東地區已達到全群成活率94.3%,轉群平均體重23.7kg的生產水平。但是由于現在豬場的基礎設施比較落后,生產技術指標的提高受硬件限制,所以,解決仔豬在這三方面的管理的問題不單是技術方面的問題,還聯系到生產相關的各因素,需要在相應經濟條件支撐下不斷完善。目前對仔豬生長較為有利的多點式全進全出工廠化養豬場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有條件建設的情況下,母豬的繁育及仔豬的育成技術將更加完善、成熟。也只有在技術和基本條件不斷完善的前提下,才能達到不斷提高生產技術指標的目的。
表1 同體重的斷奶仔豬對溫度的要求(僅供參考)
斷奶仔豬體重(kg) 適宜的溫度范圍(℃)
7.0~8.0 26±0.5
6.0~7.0 27±0.5
5.0~6.0 28±0.5
4.0~5.0 29.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