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傳染性膿皰又稱羊口瘡,由羊傳染性膿皰病毒引起,致使羊口腔黏膜出現紅斑、丘疹、水皰、膿皰。以3~6月齡羔羊發病最多,常為群發性流行,以春秋發病為多。病羊和帶毒羊是傳染源。
癥狀 潛伏期為2~3天,臨床上分為頭型、蹄型與乳房型。
(1)頭型。這是本病的主要病型。病羊唇、口角、鼻或眼的皮膚上散發小紅斑,很快形成結節,繼而成為水皰和膿皰,膿皰破潰后形成黃棕褐色的疣狀硬痂,牢固地附著在真皮層的紅色乳頭狀增生物上,痂塊經10~14天脫落而痊愈。少數病例可因繼發細菌性肺炎而死亡。
(2)蹄型。絕大部分發生于綿羊,在羊蹄叉、蹄冠和系部皮膚上出現痘樣濕疹,按丘疹、水皰、膿皰的規律發展,破裂后形成潰瘍,若有繼發性細菌感染,則成腐蹄病。
(3)乳房型。病羊乳房皮膚上發生丘疹、水皰、膿皰、爛斑和痂塊,有時發生乳房炎。
預防 不從疫區引進羊和購買畜產品,進羊時做好檢疫消毒工作。保護羊的皮膚、黏膜不受損傷,揀出飼料、墊草中的芒刺;加喂適量食鹽,以防羊啃土、啃墻引起損傷。發病時做好環境和病羊的消毒工作。
治療
(1)及時隔離病羊,先用水楊酸軟膏將硬痂軟化,除去硬痂后用0.1%~0.2%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創面,再涂2%龍膽紫、碘甘油溶液或土霉素軟膏,每天1~2次。
(2)蹄型膿皰則將蹄部置于5%~10%福爾馬林溶液中浸泡1分鐘,連泡3次;或隔日用3%龍膽紫溶液、1%苦味酸液或土霉素軟膏涂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