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育雛溫度 ,濕度
由于初生雞御寒能力幾乎等于零,所以育雛舍的起始溫度必須和出雛時供給室溫相銜接。因為供給出雛的室溫是34.5℃~35℃,所以育雛舍的起始溫度必須保證在34℃~35℃。只有這樣,雛雞才能很快適應新環境,避免溫度應激,并在新飼養環境里健康生長。
育雛舍的溫度供給,大多為火爐供溫。火爐作為熱源向四周輻射,必將使飼養平面形成不同的溫度層次,因此,使用溫度計確定育雛舍的溫度是不確切的,只能作為參政,必須看雞施溫,即是:雞只均勻散開,活動自如,叫聲歡快,即為溫度適宜;雞只張口呼吸,并擁向熱源遠處,即為溫度高了;雞只“啾啾”聲不斷,并擠向熱源,扎堆,即為溫度低了。低溫常常使雛雞產冷應激,容易感染疾病和發生卵黃囊炎。
濕度,即以正常人的面部皮膚感覺舒服為標準。如果雞舍因高溫帶來干燥,并需要消毒,除了地面灑水增濕消毒,最好是爐火煮水,水中加入適量消毒劑,用蒸氣散發增濕消毒。
二、營養供給
傳統飼養供給育雛日糧濃度:能量11.7MJ/kg~11.9MJ/kg,蛋白質18%。
高效型飼養供給育雛日糧濃度:12.1 MJ/kg~12.5 MJ/kg,蛋白質21%左右,可以直接使用肉仔雞0~21日飼料。實踐證明,高濃度日糧育雛有利于雛雞生長發育,效果理想。
育雛期營養供給分為兩個階段:0~3周飼料濃度為:能量12.1 MJ/kg~12.5 MJ/kg,蛋白質21%左右;4周及之后供給飼料濃度為:保持能量不變,蛋白質降為19%左右。
高效型飼養管理在育雛期的核心內容是:充分利用雛雞5周齡前生長快的特點,供給高濃度飼料,滿足雛雞生長需要,最大限度地使其5周前的體型得到充分發育。
三、第5周體重及均勻度要求
荷蘭優利公司研究人員通過試驗研究表明,雛雞5周齡的體重很關鍵。雛雞5周齡體重與產蛋期各主要性能指標呈很強的正相關,即5周齡體重越大,各生產性能指標越高,存活率越高。
均勻度是培育達標后備雞群的關鍵指標,也是必需指標,是后備雞群生產潛力的早期預示。通過均勻度的正確評價,可以預測雞群開產的整齊性、產蛋率遞增速度、產蛋高峰值和產蛋高峰期維持時間長短。
雞群的評定:均勻度達80%~85%,為合格雞群;均勻度達85%~90%,為良好雞群;均勻度達90%以上,為優秀雞群。
均勻度管理措施,主要為定期稱重,調整雞群,按個體大、中、小分群飼養,根據不同層次不同要求給予不同的管理措施,比如,超重雞群喂給上周料量不動。達標雞群喂給本周料量,低于標準的雞群喂給下周料量,或者根據情況施給更寬松的料量標準。決定雛雞均勻度的主要因素,除了飼料營養量之外,還與飼料密度密切相關。體重與均勻度呈正相關。
雞群均勻度的基礎指標是雛雞個體體重和脛長。雛雞個體體重和脛長能否按手冊要求達標,又決定著育雛期的時間表。一般地講,個體體重和脛長只要不超過標準 10%,育雛料就可以繼續使用。超過70日齡個體體重尚不能達標者,雛雞料不能再繼續使用了。因為11周是雞體質變化過渡周,12周雞體質變化進入重要時期,至此,育雛期雞群均勻度考核最后鎖定。
四、育雛光照管理
光照強度和照時間,對育雛都十分重要。光照度強可以增加雛雞的活動量,有利于營養吸收、骨骼生長發育和雞體健康;史照時長可以增加雞的采食量,除了促進骨骼發育外,還有利于骨質密度沉積。因此,根據雞群個體體重、肥胖程度和脛長長短,可以用光照強度和照時進行調整。但這些措施只能在12周齡以前進行,12周齡以后性器官將逐步進入光照敏感期。
在常規情況下,育雛期光照的使用原則,是遞減而后恒定:1~3日:照時24h,照度4瓦/m2;4日至黑夜結束:每夜縮短照時0.5h,照度3瓦/m2;5周:自然光照10h;6周:自然光照9h;7~9周:自然光照8h。
五、 體重與脛長雙重標準的意義
現代蛋雞在育雛期非常重視體型的發育,并用體型來衡量育雛成績。雞的體型是體重、骨骼、肌肉、羽毛和內臟的總和。體型和骨骼、肌肉發育相關。體型與骨骼的直接表現是脛長,所以,一般用脛長來衡量和表示骨骼的發育。雞體型大,骨骼尺寸則大,體容積也大,消化和生殖系統及其它內臟器官也會發育充分,為母雞的今后采食和產蛋創造了基礎條件。雞體型大,附著肌肉面積大,則重量大。所以,雛雞體型大,體重也大。體重與體型呈正相關。這樣,體重和脛長就成了雛雞體型的雙重標準,共同代表育雛成績。若脛長長體重輕,或者是脛長短體重大,這些檔次的雞都是低產雞;只有脛長和體重都達標的雞才是高產雞。所以,要培育高產后備母雞,在育雛期就必須著于抓雛雞的體型培育,即抓好雛雞的體重與脛長達標這兩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