犢牛大腸桿菌病的診治
犢牛大腸桿菌病又稱犢牛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發病較急,常以急性敗血癥或毒血癥的形式表現。特征是急劇腹瀉和虛脫。此病主要發生于出生后1~3日齡的犢牛,10日齡以內的犢牛都可發病,冬春季節發病最多,呈地方性流行。2010年11月,筆者診治了一例犢牛大腸桿菌病,現將診治過程介紹如下:
1發病情況
灤南縣扒齒港鎮某奶牛飼養場共飼養奶牛200多頭,2010年11月15日飼養員發現有3頭新生犢牛突然發病,幾個小時之后又有2頭新生犢牛發病,表現為精神沉郁,食欲廢絕,喜躺臥,排粥樣糞便。該場獸醫立即給病畜肌注腸炎靈,連用2天,未見好轉,于是場主前來求助筆者。
2臨床癥狀
病畜精神萎靡,臥地不起,體溫升高至40℃,眼窩下陷,起初排黃色稀糞便,后變為灰白色水樣糞便,有的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塊甚至有的含有血液、氣泡,具有酸敗味,肛門周圍有糞便污染。
3實驗室診斷
取新鮮糞便作觸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兩端鈍圓、無芽胞的陰性桿菌。
4診斷
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及實驗室診斷,診斷為犢牛大腸桿菌病。
5治療
治療犢牛大腸桿菌病的原則是:補充體液,消炎解毒,防止敗血癥。
5.1靜脈注射1000毫升5%葡萄糖生理鹽水,再加入80毫升5%碳酸氫鈉,每天1次。
5.2 按30毫克/千克肌注新霉素,每天2次。
5.3 3天后對病情緩解已有食欲的犢牛,配合下列藥物調節腸胃的機能,乳酸2克、魚石脂20克,加水90毫升配成魚石脂乳酸液,取5毫升混入1杯脫脂乳灌服,每天3次。
5.4一周后,病畜病情均有所好轉,停用抗菌藥物,內服調整腸道微生態平衡的生態制劑,促菌生10片+乳酶生10片,每天2次,使腸道正常菌群早日恢復其生態平衡,有利于早日康復。
6回訪
兩周后,病畜基本康復。
7體會
7.1加強孕牛的飼養管理,給予孕牛足夠的維生素和蛋白質及優質干草,保持足夠的運動量,以增強胎兒的抵抗力。牛舍應保持干燥、清潔,產房要做好消毒,母牛分娩前后應保持乳房清潔。
為防止母牛酮血病的發生,精料中可加2%(按精料量計)碳酸氫鈉或硅酸鈉。
產前10天肌注維生素D31000單位,每天1次。產前應加喂紅糖200~300克/天,連服數天。
7.2加強對新生犢牛的護理。接產時,母牛的外陰部、接產用具等均用1%新潔爾滅液清洗消毒,助產人員的手臂須用0.1%新潔爾滅清洗消毒。臍帶的斷口應距犢牛腹部5厘米,斷端用10%碘酊浸泡1分鐘。
犢牛床要用2%火堿沖刷,褥草要勤換。為使犢牛盡早獲得母源抗體,產后2小時內必須喂食初乳,第1次喂量可稍多些。
在常發病牛場,出生犢牛在吃初乳前,口服金霉素粉0.5克,每天2次,連服3天.
7.3搞好飲乳衛生、防止病原菌擴散。犢牛舍應清潔、干燥、通風良好。牛床、牛欄、運動場,應定期用2%火堿水沖刷。食槽、乳桶、乳嘴都要清洗、消毒。褥草應勤換,冬天應做好防寒保溫工作。糞便、褥草應集中處理,死牛應焚燒或深埋。
嚴重污染的犢牛舍應更換,舊牛舍暫停使用,并做好定期的消毒工作。
7.4在流行地區或牛場可采用氫氯化鋁苗進行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