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起野生烏魚捕獲量日漸稀少,因而促成人工養殖烏魚風潮。因獲利不錯,2007年臺灣烏魚人工養殖產量達3千噸,2008年卻因飼料成本大漲、烏魚卵巢價格下跌和疾病困擾等原因,造成業者棄養而大幅減產,目前臺灣烏魚養殖業正面臨5大挑戰。
烏魚苗分四大類
烏魚學名Mugil cephalus ,英文名Common mullet、Striped mullet,俗稱烏仔魚、正烏。烏魚也就是鯔鯔魚,可放養于淡水、半咸水及全海水之水域中,為太平洋沿岸、南亞、印度、地中海、東歐與中南美洲國家人民重要蛋白質來源。近年來由于烏魚之大量捕獲,使得烏魚天然資源逐漸枯竭,成就了烏魚人工養殖產業,在沿海養殖區烏魚已成為人工養殖重要品種之一。
臺灣捕獲野生烏魚多在新竹以南到恒春沿海水域、西部河口及沿岸,捕獲的烏魚苗可區分為四大類,俗稱牛糞烏仔、大金鱗、大鉑及小鉑。牛屎烏在兩年養殖期養成后之體型最小,體長30~35公分,經濟價值較低。大金鱗在兩年養成期后可達40公分以上,體重2公斤,但其生殖腺要再多養兩年,才能成長良好;因此,只適合當“菜烏”養殖。大鉑最適合做為抱卵烏魚的飼養,也是目前主要養殖品種,在正常養殖管理下,大鉑養殖一年均重十二兩,二齡魚可剖取烏魚卵巢制成烏魚子,但三齡魚之烏魚子品質較好。小鉑與大鉑相似,但成長體型稍小,卵巢稍差。養殖用魚苗仍以天然魚苗為主,亦有部分人工繁殖魚苗供應,人工繁殖育苗方式有室內育苗及室外土池育苗兩種。
養殖需三年 產值3億
目前烏魚養殖主要分成兩部分,一為飼養約一年之烏魚,供應市場銷售或做為抱卵烏魚養殖;其次為抱卵烏魚養成,抱卵烏養殖需經雌雄挑選,雌魚比例可提高至百分之六十以上,甚至可達百分之九十,如未挑選,二齡魚往往雄性會占60~80%的多數,影響養殖收入。
烏魚收成以農歷冬至前一個月為原則,最好在農歷十月初就每周捕捉幾尾烏魚,解剖觀察卵巢發育,再決定收成時間。
抱卵烏魚養殖可在魚齡第二年時就剖取收成烏魚卵巢,以制成烏魚子。收成時,可找烏魚子加工廠來收捕或自行雇工捕撈,再運到加工廠。烏魚收成通常在2~3天內將整池捕撈完畢,避免拖延收成天數太久,捕捉時的驚嚇而使母烏卵巢退化。在飼料換肉率方面,一般淡水養殖1~1.5公斤飼料可換1臺斤魚肉,而海水養殖環境下1.5~2公斤飼料才可換1臺斤魚肉。
隨著烏魚養殖產業之興盛,烏魚養殖方法早已由粗放式混養進步到目前的集約式養殖,現今烏魚集約式養殖業以嘉義、臺南為主要地區,彰化、云林多在文蛤池中混養。
依2009年臺灣漁業年報統計,烏魚放養面積約1,287公頃,其中是以嘉義縣574公頃最多,臺南縣406公頃其次,兩縣市合計占全臺76%的生產比例。
烏魚養成剖取后之卵巢可區分成上子、中子及下子。上子為每副卵巢重量600公克以上,鵝黃色,每600克售價可達600~800元以上;中子300~500克,外觀仍為鵝黃或有些橙黃色,除二條血管外還帶有少許血絲,彈性稍差,售價300~400元;下子顏色橙紅,不足250克,外表有許多血絲,多為過熟卵或是重量太輕。過熟或已退化的卵巢叫做廢子,加工廠不收購,但有餐廳業者會低價收購這種廢子。
烏魚產業面臨5大挑戰
8月中旬,臺南七股龍山村一片魚塭上,太陽高高掛在天上,雖然只是早上八點多,在海水咸濕空氣的助陣下,太陽顯得特別地強烈,明顯不同于都市、山區。他們說不習慣曬太陽的人,在七股海邊的烈日曬十分鐘就會中暑,而當地的漁民卻是每天要在大太陽底下工作好幾個小時,養殖人家的辛苦可想而知。
烏魚養殖業者王明芳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以前養殖烏魚獲利還可以,這幾年因為飼料成本大漲、烏魚卵巢價格下跌和疾病困擾等原因,造成許多烏魚養殖業者棄養。王明芳的魚塭在臺南七股,他的養殖場每年約可生產6~7萬尾的烏魚。
目前臺灣烏魚養殖業危機重重,正面臨5大挑戰。
挑戰1:疾病困擾
現在烏魚很難養,病變大,天氣特別熱,沿海很多地方的烏魚養殖戶都養不起來。
在2001年以前,臺灣烏魚的年產量維持在1千5百噸左右,2002年起產量增加,平均在2千多噸,2006~2007年甚至逼近3千噸,但是2008年產量突然大幅縮減,只有1千2百余噸,為前一年的43%,大幅減產了66%。去年產量雖略有恢復,但仍只有2千3百噸左右,只有2007年最高產量的7成多。王明芳說,08年因為氣候異常、病變多,附近許多烏魚養殖業者都沒有收成,有的已經放棄養殖了。
王明芳表示,以前比較好養,一般活存率都可以達到8~9成,這兩年因為病變的關系,有的人的活存率只剩3成,甚至有人放養2萬尾,收成時剩不到2千尾。
氣溫升高,最容易導致烏魚病變。雖然臺灣養殖技術進步,仍抵抗不了天然因素,不使用化學藥物控制,死亡率越來越高,有業者說養5千尾至少死掉1千8 百尾。2008年因為收成比例低、賣價不好、飼料又貴,烏魚好光景已經不再,如果從棄養戶數和面積來計算,養殖烏魚至少掉一半以上。
根據2004年家畜衛試所研報養殖魚類疾病之檢診服務及監測疾病診斷分析結果,在細菌性疾病共檢出252例(占37.3%),其中以94株鏈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為最多,23例(占9.1%)努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次之,結果顯示,目前養殖魚類重要細菌性疾病以鏈球菌、奴卡氏菌及弧菌為主,以上兩種細菌常見且廣泛發生于海淡水魚種。
挑戰2:進口競爭
據說大陸生產的烏魚子外觀看起來很漂亮,色澤橙黃,但是大陸的冷凍設備不完善,捕捉到烏魚取卵后可能是經過處理,才能維持亮麗的外觀,至于用什么方式或藥劑處理,業者也不十分清楚。漁民只是擔心萬一大陸產的烏魚子被國內相關單位驗出有問題時,受害的將是臺灣的烏魚養殖業者。有人已經向主管機關反應過,但并沒有受到重視。
一般正常的烏魚卵巢取出后如果沒有及時處理,放置半小時就會發酵,色澤變暗,這是自然的現象,而大陸貨卻半天都不會變黑變臭,外表看起來比國內生產的還要好看,但吃起來口感差。如果進口貨被驗出有藥物殘留,所有的養殖業者都將受到了傷害,這公道能向誰討?
據報載,去年八八水災沖走臺灣30%養殖烏魚,業者以為數量減少,烏魚子的價格應該會上漲,沒想到大陸的烏魚大量引入臺灣,造成國內養殖烏價格不漲反跌。嘉義布袋收購烏魚子的蔡先生說,2009年11月底,濕的養殖烏魚子1臺斤收購價630元,12月初跌到只有600元。「莫拉克臺風沖毀南部養殖魚塭,養殖烏產量少3成,原以為烏魚子價格會上揚;但進口烏魚子9月陸續上市,加上大陸漁民捕獲大量野生烏魚,全部銷到臺灣,市場競爭下,造成養殖烏價格下滑。」
挑戰3:價格低廉
烏魚的養殖已經很困難了,這兩年烏魚子價格又一直下跌,業者指出,現在烏魚事業真的很難經營。據說大陸走私進口的烏魚子數量越來越多,對國內生產的養殖烏魚子價格影響很大。2007年8兩重的烏魚子還可以賣到700~730元,去年只剩560~570元。
烏魚要養殖3年才能性成熟取卵巢加工制做成烏魚子,一批魚養殖3年卵巢達到性成熟時,要立即捕撈,一天都不能等,不像虱目魚,可以稍微延遲幾天。因此即使烏魚子收購價不好,一樣要賣,養殖業者沒有說話的權利,加工業者出多少價就是多少,漁民只能照單全收,因為多拖一天,就多一天的飼料錢。
以王明芳養殖場為例,面積約25公頃,每個池約一公頃,放養一萬尾,較大的魚,每池每天要消耗4~5包飼料,飼料車一臺可載150包,每2~3天就要叫一車飼料,每包飼料30公斤約6百余元,一個池子就要2千多元,整場每個月的飼料錢就要80~90萬,飼料錢每個月都要和飼料廠結帳,不像養虱目魚,還可以欠帳,等收成時再清還。王明芳操著臺語說「飼烏魚真正糾硬斗ㄟ」。
挑戰4:物料上漲
搞養殖事業要用到許多設備及消耗品,每甲池子要裝置5臺水車,白天開一臺,晚上池魚及藻類耗氧要5臺全開,光電費就相當可觀。水車1馬力的要1.2萬,美國式水車更貴,一臺要2萬多,有水車就要用到電纜線,每一百公尺也是由950漲到1,200元,魚網3.5平方米也要4,500~4,600元。馬達1,600漲到2,600元。
飼料價格就更不用提了,以前才
二、三百元一包,近幾年大宗原料持續飆漲,飼料售價也每年都在調升,現在每包飼料要6百多元,足足比以前漲了一倍多,一個月飼料錢要80多萬,光是飼料錢就占了養殖成本的7成左右。其它的如發電機、投料機、抽水馬達、水車、進排水管等,難免都會故障,需要經常性的維修。養殖期間及整池等作業需要使用到石灰、茶粕、消毒藥水、抗菌藥物、水質處理劑及活菌等產品這些產品都要花成本。王明芳說以前好養又好價,近年養殖設備及原物料什么都漲,只有烏魚子售價跌,目前可能只有0.5%的養殖業者賺錢,其余都在虧本飼養。
挑戰5:后繼無人
臺灣海洋捕撈漁船可以聘請大陸漁工做繁雜吃重的工作,養殖業卻不能。目前臺灣大部分養殖場因為工資不高,工作又辛苦,以2萬多的薪水根本沒有人要做,工資太高又負擔不起,因此現在魚塭都請不到人,所有的事情都只能業者自己做。
做養殖的都要在魚塭里風吹日曬,照顧活生生的魚蝦,稍有不慎就會缺氧發病,造成損失,壓力很大又不能休息,下一代都不愿接手從事這辛苦的行業。王明芳說:“隨著自己的年紀漸增,20多甲的烏魚養殖場后繼無人,未來不知道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