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仔豬腹瀉是造成仔豬死亡和形成僵豬的主要原因,常給養豬生產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該病的病因十分復雜,有病原性(細菌、病毒、寄生蟲)、母源性、飼料性及飼養管理不良等因素。
一、發病原因:
1.病原微生物感染:由于哺乳仔豬胃腸消化機能差、胃酸分泌有限不足以抑制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繁殖,常造成腸內乳糜被分解成有害物質引起炎癥,從而造成消化障礙,其內容物異常發酵腐敗產生毒素物質和氣體刺激腸道蠕動加快導致吸收障礙,引起腹瀉。
(1)致病性大腸桿菌:可引起產后2小時至斷奶期間的仔豬腹瀉,按發病日齡分三種:1-5日齡容易發生仔豬黃痢,表現為排黃綠色水樣糞便;10日齡容易發生仔豬白痢,表現為排白色或灰白色粥狀糞便死亡率不高;斷奶時容易在發生水腫病的同時發生腹瀉。
(2)輪狀病毒:幾乎所有的仔豬都有可能感染輪狀病毒,但大多數呈現亞臨床癥狀。在豬場母豬因獲得性免疫并通過乳汁(母源抗體)保護初生仔豬,其發病率降低。如果仔豬缺少被動免疫則臨床癥狀比較嚴重,仔豬發生率高,表現為下痢、糞色暗或黃白較腥臭,若無此感染,死亡率大約在5-6%之間。
(3)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這是高度接觸性腸道傳染病,發病急,傳播快,引起嘔吐,嚴重腹瀉脫水和10日齡仔豬死亡率高為特征。
(4)魏氏梭菌:病原在腸道內大量繁殖,產生多種毒素及活性物質引起出血性壞死性腸炎,仔豬產后10小時即可發病,拉灰黃色稀便或混有多量血液的糞便(俗稱:仔豬紅痢),發病死亡率高達100%。
(5)豬球蟲病:一般6-10日齡的仔豬多發,以腸絨毛萎縮、空回腸粘膜不同程度糜爛、腹瀉消瘦及生長緩慢為特點,感染率的50-75%,病死率較低。
(6)豬瘟、偽狂犬、豬痢疾等也會引起仔豬腹瀉。
2.飼養管理不良
(1)仔豬產后護理不良:接產器具消毒不嚴,斷臍處理不當等。
(2)防寒保溫措施不到位:仔豬調節體溫、適應環境、溫度變化的能力較差,當氣候寒冷,缺乏保溫措施時容易引起腹瀉。
(3)天氣多變,陰雨綿綿:空氣濕度大,仔豬腹瀉率高。
(4)欄圈環境:濕、熱、糞尿污染,空氣污濁及消毒不嚴,仔豬難以適應導致腹瀉。
(5)仔豬出生后和固定乳頭:初乳不足或未實行寄養。
(6)仔豬供水不足,飲用污水后受細菌感染發病。
(7)仔豬缺乏某種微量元素而造成腹瀉,如缺鐵性腹瀉。
3.飼料因素
(1)哺乳母豬突然更換飼料,使乳汁消化不良造成腹瀉。
(2)飼料某些營養成分偏高,如哺乳母豬能量原料超過60%時易引起腹瀉,油的比例過高、麩皮的比例過大也易引起仔豬消化不良而下痢。
(3)飼料霉變:引起中毒性腹瀉。
4.母豬因素
(1)哺乳母豬初期飼喂過渡,乳汁中乳脂含量過高,而乳豬脂肪消化能力差,引起消化吸收紊亂,導致下痢。
(2)母豬產后體質虛弱、易病,特別是在夏季引起乳汁減少或變性使仔豬消化紊亂,常在一周齡發病,死亡率高達50-70%。
5.仔豬因素
(1)仔豬消化道菌群失調,正常菌群受到破壞時,一些致病菌侵入并繁殖引起疾病。
(2)2-3日齡的初生仔豬,若哺乳不足或母乳消化不良,肝糖被迅速耗盡而發生低血糖時仔豬表現衰弱,行走搖晃,體溫下降,水樣腹瀉等癥狀,多于1-2天內死亡。
二.綜合預防措施
1.圈舍環境要徹底消毒,減少母仔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機會:母豬產房要徹底清掃,沖洗消毒,產房門口應設立消毒池、室。對進出車輛也要進行嚴格消毒,母豬進產房前,要對其體表噴淋、刷、洗、消毒,臨產前用0.1%高錳酸鉀擦洗乳頭和外陰。
2.加強母豬飼養管理:
(1)如果母豬過肥乳汁中蛋白高引起仔豬腹瀉時,要減少母豬精料,加強運動;如果母豬過瘦,乳汁不足致使仔豬消化器官發育不良,發生下痢,應進行催奶、仔豬提前拌料,母豬飼養不可突然改變或喂霉變飼料,以防止乳汁成分改變影響仔豬消化而下痢。
(2)母豬產后便秘,腸道產生毒素被吸收后引起自身中毒而改變乳汁成分造成仔豬腹瀉,要喂給輕泄性飼料和藥物,母豬患乳房炎要用牛奶、人工奶等人工給仔豬喂奶并及時治療。
(3)母豬在哺乳期發情,由于生理變化引起乳汁成分改變造成的下痢,仔豬實行斷奶或人工喂乳。
3.加強仔豬管理
(1)提高欄舍溫度。仔豬1-3日齡環境溫度應保持在32℃左右,4-7日齡25℃-28℃,8-35日齡25℃-28℃,仔豬保溫欄內鋪上干燥的墊草或麻袋,并用紅外線燈加溫。
(2)仔豬產后6小時后吃足初乳,做好固定乳頭和仔豬寄養,產后2-3天及時補鐵常用齊魯補血康。
(3)做好斷奶仔豬的飼料過渡,及時消除糞尿,保持清潔。
4.堅持預防
疫苗預防:按免疫程序做好豬瘟、偽狂犬、細小病毒、仔豬大腸桿菌、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的免疫預防。
藥物預防:1-7日齡內注射頭孢畜健,可以大大降低細菌感染率,提高仔豬的成活率。
三.根據哺乳仔豬腹瀉原因不同可采取不同治療措施
初期應選用療效好的抗菌藥物如長效痢清、康利得、克痢寶等;中后期常出現食欲廢絕、消瘦、脫水等癥,應在使用藥物同時給予齊魯口服補液鹽補充體液,并加入速補康增加體力。
一、發病原因:
1.病原微生物感染:由于哺乳仔豬胃腸消化機能差、胃酸分泌有限不足以抑制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繁殖,常造成腸內乳糜被分解成有害物質引起炎癥,從而造成消化障礙,其內容物異常發酵腐敗產生毒素物質和氣體刺激腸道蠕動加快導致吸收障礙,引起腹瀉。
(1)致病性大腸桿菌:可引起產后2小時至斷奶期間的仔豬腹瀉,按發病日齡分三種:1-5日齡容易發生仔豬黃痢,表現為排黃綠色水樣糞便;10日齡容易發生仔豬白痢,表現為排白色或灰白色粥狀糞便死亡率不高;斷奶時容易在發生水腫病的同時發生腹瀉。
(2)輪狀病毒:幾乎所有的仔豬都有可能感染輪狀病毒,但大多數呈現亞臨床癥狀。在豬場母豬因獲得性免疫并通過乳汁(母源抗體)保護初生仔豬,其發病率降低。如果仔豬缺少被動免疫則臨床癥狀比較嚴重,仔豬發生率高,表現為下痢、糞色暗或黃白較腥臭,若無此感染,死亡率大約在5-6%之間。
(3)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這是高度接觸性腸道傳染病,發病急,傳播快,引起嘔吐,嚴重腹瀉脫水和10日齡仔豬死亡率高為特征。
(4)魏氏梭菌:病原在腸道內大量繁殖,產生多種毒素及活性物質引起出血性壞死性腸炎,仔豬產后10小時即可發病,拉灰黃色稀便或混有多量血液的糞便(俗稱:仔豬紅痢),發病死亡率高達100%。
(5)豬球蟲病:一般6-10日齡的仔豬多發,以腸絨毛萎縮、空回腸粘膜不同程度糜爛、腹瀉消瘦及生長緩慢為特點,感染率的50-75%,病死率較低。
(6)豬瘟、偽狂犬、豬痢疾等也會引起仔豬腹瀉。
2.飼養管理不良
(1)仔豬產后護理不良:接產器具消毒不嚴,斷臍處理不當等。
(2)防寒保溫措施不到位:仔豬調節體溫、適應環境、溫度變化的能力較差,當氣候寒冷,缺乏保溫措施時容易引起腹瀉。
(3)天氣多變,陰雨綿綿:空氣濕度大,仔豬腹瀉率高。
(4)欄圈環境:濕、熱、糞尿污染,空氣污濁及消毒不嚴,仔豬難以適應導致腹瀉。
(5)仔豬出生后和固定乳頭:初乳不足或未實行寄養。
(6)仔豬供水不足,飲用污水后受細菌感染發病。
(7)仔豬缺乏某種微量元素而造成腹瀉,如缺鐵性腹瀉。
3.飼料因素
(1)哺乳母豬突然更換飼料,使乳汁消化不良造成腹瀉。
(2)飼料某些營養成分偏高,如哺乳母豬能量原料超過60%時易引起腹瀉,油的比例過高、麩皮的比例過大也易引起仔豬消化不良而下痢。
(3)飼料霉變:引起中毒性腹瀉。
4.母豬因素
(1)哺乳母豬初期飼喂過渡,乳汁中乳脂含量過高,而乳豬脂肪消化能力差,引起消化吸收紊亂,導致下痢。
(2)母豬產后體質虛弱、易病,特別是在夏季引起乳汁減少或變性使仔豬消化紊亂,常在一周齡發病,死亡率高達50-70%。
5.仔豬因素
(1)仔豬消化道菌群失調,正常菌群受到破壞時,一些致病菌侵入并繁殖引起疾病。
(2)2-3日齡的初生仔豬,若哺乳不足或母乳消化不良,肝糖被迅速耗盡而發生低血糖時仔豬表現衰弱,行走搖晃,體溫下降,水樣腹瀉等癥狀,多于1-2天內死亡。
二.綜合預防措施
1.圈舍環境要徹底消毒,減少母仔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機會:母豬產房要徹底清掃,沖洗消毒,產房門口應設立消毒池、室。對進出車輛也要進行嚴格消毒,母豬進產房前,要對其體表噴淋、刷、洗、消毒,臨產前用0.1%高錳酸鉀擦洗乳頭和外陰。
2.加強母豬飼養管理:
(1)如果母豬過肥乳汁中蛋白高引起仔豬腹瀉時,要減少母豬精料,加強運動;如果母豬過瘦,乳汁不足致使仔豬消化器官發育不良,發生下痢,應進行催奶、仔豬提前拌料,母豬飼養不可突然改變或喂霉變飼料,以防止乳汁成分改變影響仔豬消化而下痢。
(2)母豬產后便秘,腸道產生毒素被吸收后引起自身中毒而改變乳汁成分造成仔豬腹瀉,要喂給輕泄性飼料和藥物,母豬患乳房炎要用牛奶、人工奶等人工給仔豬喂奶并及時治療。
(3)母豬在哺乳期發情,由于生理變化引起乳汁成分改變造成的下痢,仔豬實行斷奶或人工喂乳。
3.加強仔豬管理
(1)提高欄舍溫度。仔豬1-3日齡環境溫度應保持在32℃左右,4-7日齡25℃-28℃,8-35日齡25℃-28℃,仔豬保溫欄內鋪上干燥的墊草或麻袋,并用紅外線燈加溫。
(2)仔豬產后6小時后吃足初乳,做好固定乳頭和仔豬寄養,產后2-3天及時補鐵常用齊魯補血康。
(3)做好斷奶仔豬的飼料過渡,及時消除糞尿,保持清潔。
4.堅持預防
疫苗預防:按免疫程序做好豬瘟、偽狂犬、細小病毒、仔豬大腸桿菌、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的免疫預防。
藥物預防:1-7日齡內注射頭孢畜健,可以大大降低細菌感染率,提高仔豬的成活率。
三.根據哺乳仔豬腹瀉原因不同可采取不同治療措施
初期應選用療效好的抗菌藥物如長效痢清、康利得、克痢寶等;中后期常出現食欲廢絕、消瘦、脫水等癥,應在使用藥物同時給予齊魯口服補液鹽補充體液,并加入速補康增加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