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浙江省畜牧養殖業總產值達285.9億元,包含飼料獸藥產業、畜禽養殖業和畜產品加工業在內的畜牧大產業產值超過1200億元,全省從事畜牧大產業的超過200萬人,農民家庭經營平均有268.3元來自畜牧業。畜牧業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現代化畜牧業發展前景廣闊。從外部政策看,國家確定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了大力發展畜牧業、加強動物疫病特別是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畜牧獸醫體制改革等政策,為畜牧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外部環境。從內在規律看,發達國家的養殖業比重占大農業的50%以上,而就浙江省來看,這一比重僅為21%,居民對畜產品的數量和質量要求將持續提升,畜牧業發展潛力和空間很大;在大農業中,畜牧業的行業經濟比較優勢明顯,通常情況下飼養一頭豬的效益相當于半畝糧,必然會吸引更多的資本投向畜牧業。
同時,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現代畜牧業發展也面臨嚴峻挑戰。新形勢下,如何突破瓶頸,打好科學發展現代畜牧業的基礎,辯證處理好三個關系十分重要。
正確處理好生產發展與動物防疫的關系。畜牧生產發展和動物疫病防控是一個辯證統一的關系。落后的畜牧生產方式傳播疫病,現代先進的生產方式有利于疫情防控。在當前動物疫病污染面比較廣、畜產品大流通、甚至候鳥也可能傳播疫病的情況下,落后的養殖方式很容易引致疫病發生。而標準化的現代生產方式是有效防控動物疫病、阻斷人畜共患病向人間傳播的根本途徑。丹麥、荷蘭等畜牧業發達國家,基于先進的生產方式,已經多年未發生重大動物疫病。我省生產方式相對先進的規模養殖戶重大動物疫病發生幾率遠低于散養戶。從另一個層面上分析,這幾年來,我國包括我省特別是一些畜產品的主銷區在堵截外來疫病、撲滅輸入性疫情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防疫工作十分被動,個別地方因撲疫不及時、不徹底,甚至造成面上的疫源擴散污染,直接間接損失很大。如果把這些撲疫資金、精力用在發展畜牧生產上,經過5年乃至10年的積累,就可以在一個區域發展一個現代健康的畜牧產業,從而有效保障優質安全畜禽產品供給,牢牢掌握防疫工作主動權。因此畜牧產業發展和動物防疫并不矛盾,只要把握兩者內在的規律,堅持按規律辦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兩者相輔相成。
正確處理好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從根本上說,畜禽排泄物是一種資源,既可以直接作為種植業的肥料,也可以經過適當處理,轉變為有機肥、沼氣和生物蛋白,只有在放錯地方、無法利用的情況下才變成污染源。因此,畜牧業本身也不是污染產業,只有無序發展的畜牧業才會污染環境。近幾年,一些畜牧業主產區沒有有效治理糞便,破壞了養殖場周圍水源、空氣、村莊的清潔,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前期規劃和后續治理,畜禽排泄物超過了外部環境和設施的消納能力,打破了生態的平衡。從國外和我省部分地方的成功實踐看,科學規劃、有序發展的畜牧業不僅不會污染環境,而且是促進生態循環和資源節約利用的有效途徑。丹麥是一個生豬業十分發達的國家,政府通過“科學規劃、控制規模、配方施肥、有序監管”,有效地防止了畜禽排泄物的污染。該國法律對農場的面積和農場主可擁有家畜的數量都有限定。每個農場飼養家畜的數量不超過500個單位。一般農場達到250個單位時,相關部門就要對其進行環境效應評估,確定能否擴大規模。糞便要經過發酵處理后按規定時間(春秋兩次)施入田間,化肥的種類和數量嚴格按專家推薦的標準施用。從去年我省108家規模養殖場的治理看,各地通過農牧配套、有機肥加工、沼氣發酵、設施處理等多種途徑,很好地實現了畜禽排泄物的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推進了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只要我們堅持生態優先,科學規劃,適度發展,種養結合,控制畜禽排泄量和外部消納量平衡,畜牧產業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必然會和諧共生。
正確處理好應急防疫和長效防控的關系。從自然規律看,只要畜牧業存在,動物疫病也必然長期存在,甚至會層出不窮地發生新疫病,如果只依靠應急防控,永遠處于被動,只有堅持預防為主,實施長效防控,才能掌握動物防疫工作的主動權。新時期的動物疫病防控必然由應急防控為主轉向長效防控為主、應急防控為輔。長效防控工作基礎打好了,應急防控工作就會逐步減少,即使在突發疫情時需要啟動應急程序,也會更加有力、有序、有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確處理好應急防疫和長效防控的關系,一要加強責任體系建設,特別要進一步落實政府動物防疫責任,將重大動物疫病防治工作全面納入對鄉鎮政府的綜合目標考核,同時要強化部門、官方獸醫、執業獸醫和畜牧業主體的防疫責任體系,實現群防群控。二要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深化畜牧獸醫體系改革,切實加強動物防疫力量和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綜合防控能力。三要加強防控措施落實。把100%免疫到位作為防控重大動物疫病的首要措施來抓,同時在免疫評估、檢疫規范、流通風險評估等方面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加強監管,確保綜合防控落到實處。四要加強科學防控。要依靠科技創新,應用科學的免疫程序、消毒措施、防疫設施,提高防疫科技水平。
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現代化畜牧業發展前景廣闊。從外部政策看,國家確定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了大力發展畜牧業、加強動物疫病特別是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畜牧獸醫體制改革等政策,為畜牧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外部環境。從內在規律看,發達國家的養殖業比重占大農業的50%以上,而就浙江省來看,這一比重僅為21%,居民對畜產品的數量和質量要求將持續提升,畜牧業發展潛力和空間很大;在大農業中,畜牧業的行業經濟比較優勢明顯,通常情況下飼養一頭豬的效益相當于半畝糧,必然會吸引更多的資本投向畜牧業。
同時,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現代畜牧業發展也面臨嚴峻挑戰。新形勢下,如何突破瓶頸,打好科學發展現代畜牧業的基礎,辯證處理好三個關系十分重要。
正確處理好生產發展與動物防疫的關系。畜牧生產發展和動物疫病防控是一個辯證統一的關系。落后的畜牧生產方式傳播疫病,現代先進的生產方式有利于疫情防控。在當前動物疫病污染面比較廣、畜產品大流通、甚至候鳥也可能傳播疫病的情況下,落后的養殖方式很容易引致疫病發生。而標準化的現代生產方式是有效防控動物疫病、阻斷人畜共患病向人間傳播的根本途徑。丹麥、荷蘭等畜牧業發達國家,基于先進的生產方式,已經多年未發生重大動物疫病。我省生產方式相對先進的規模養殖戶重大動物疫病發生幾率遠低于散養戶。從另一個層面上分析,這幾年來,我國包括我省特別是一些畜產品的主銷區在堵截外來疫病、撲滅輸入性疫情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防疫工作十分被動,個別地方因撲疫不及時、不徹底,甚至造成面上的疫源擴散污染,直接間接損失很大。如果把這些撲疫資金、精力用在發展畜牧生產上,經過5年乃至10年的積累,就可以在一個區域發展一個現代健康的畜牧產業,從而有效保障優質安全畜禽產品供給,牢牢掌握防疫工作主動權。因此畜牧產業發展和動物防疫并不矛盾,只要把握兩者內在的規律,堅持按規律辦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兩者相輔相成。
正確處理好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從根本上說,畜禽排泄物是一種資源,既可以直接作為種植業的肥料,也可以經過適當處理,轉變為有機肥、沼氣和生物蛋白,只有在放錯地方、無法利用的情況下才變成污染源。因此,畜牧業本身也不是污染產業,只有無序發展的畜牧業才會污染環境。近幾年,一些畜牧業主產區沒有有效治理糞便,破壞了養殖場周圍水源、空氣、村莊的清潔,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前期規劃和后續治理,畜禽排泄物超過了外部環境和設施的消納能力,打破了生態的平衡。從國外和我省部分地方的成功實踐看,科學規劃、有序發展的畜牧業不僅不會污染環境,而且是促進生態循環和資源節約利用的有效途徑。丹麥是一個生豬業十分發達的國家,政府通過“科學規劃、控制規模、配方施肥、有序監管”,有效地防止了畜禽排泄物的污染。該國法律對農場的面積和農場主可擁有家畜的數量都有限定。每個農場飼養家畜的數量不超過500個單位。一般農場達到250個單位時,相關部門就要對其進行環境效應評估,確定能否擴大規模。糞便要經過發酵處理后按規定時間(春秋兩次)施入田間,化肥的種類和數量嚴格按專家推薦的標準施用。從去年我省108家規模養殖場的治理看,各地通過農牧配套、有機肥加工、沼氣發酵、設施處理等多種途徑,很好地實現了畜禽排泄物的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推進了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只要我們堅持生態優先,科學規劃,適度發展,種養結合,控制畜禽排泄量和外部消納量平衡,畜牧產業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必然會和諧共生。
正確處理好應急防疫和長效防控的關系。從自然規律看,只要畜牧業存在,動物疫病也必然長期存在,甚至會層出不窮地發生新疫病,如果只依靠應急防控,永遠處于被動,只有堅持預防為主,實施長效防控,才能掌握動物防疫工作的主動權。新時期的動物疫病防控必然由應急防控為主轉向長效防控為主、應急防控為輔。長效防控工作基礎打好了,應急防控工作就會逐步減少,即使在突發疫情時需要啟動應急程序,也會更加有力、有序、有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確處理好應急防疫和長效防控的關系,一要加強責任體系建設,特別要進一步落實政府動物防疫責任,將重大動物疫病防治工作全面納入對鄉鎮政府的綜合目標考核,同時要強化部門、官方獸醫、執業獸醫和畜牧業主體的防疫責任體系,實現群防群控。二要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深化畜牧獸醫體系改革,切實加強動物防疫力量和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綜合防控能力。三要加強防控措施落實。把100%免疫到位作為防控重大動物疫病的首要措施來抓,同時在免疫評估、檢疫規范、流通風險評估等方面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加強監管,確保綜合防控落到實處。四要加強科學防控。要依靠科技創新,應用科學的免疫程序、消毒措施、防疫設施,提高防疫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