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在廣東區域,如深圳寶安、龍崗、東莞、惠州及廣州周邊地區,活躍著成百上千的“區域經理型分銷個體創業者”,他們首先脫胎于醫藥保健品、日化等行業的區域經理或主管,辭職后自己出來創業,獨立地做著和他們原先大體一樣的區域營銷工作,利用原有的零售終端網絡,在他們熟悉的區域內代理分銷他們原先熟悉行業的二線三線品牌;另一個特征是他們除了沒有正規注冊公司,規模較小外,他們做著區域分銷商同樣的事情:從廠家進貨,然后直接控制零售終端:小超市、小藥店、小零售店等直營銷售,賺取差價,自己獨立承擔風險。這些介于區域經理與經銷商的過渡群體,因為其“灰色身份”,一直不為外人所知。他們到底是如何走上這條道路的?怎樣在運作自己的生意?到底賺不賺錢?我想很多營銷人一旦干得不開心就會想到自己創業算了,這些和我們一樣基本沒有創業資金的營銷人為何有勇氣作出這樣的選擇,他們這樣做值得嗎?我想這會是一些有創業沖動而幾乎沒有資金的營銷人關心的問題。
恰好我原先一起做快消品的同事在從原公司辭職后有好幾個走上了這條路,于是我約了其中的郭金龍先生,這位原深圳分公司的營銷經理,曾經是梁氏的區域主管,作為“區域經理型分銷個體創業者”在深圳寶安分銷一家廣州化妝品兩年,現在被這家發展壯大的化妝品企業聘為營銷總監,以下是我們在廣州海景假日關于“區域經理型分銷個體創業者”的一次餐桌對話。
“我們這個狀態是過渡階段”
汪汪和菜頭(以下簡稱“汪”)在約你吃飯之前,我一直想用一個名詞來概括你們這個群體的性質,因為你們這個群體的獨特性在于處于區域經理與經銷商的交集處,既是二者又不是二者,你們和區域經理身份不同的是你們的創業身份,你們和一般經銷商不同之處在于你們都是區域經理出身,而且只作分銷工作,而不涉及批發等事務,不知“區域經理型分銷個體創業者”這個稱謂能否概括你們?
郭金龍(以下簡稱“龍”):雖然“區域經理型分銷個體創業者”名稱比較長,但基本可以概括。不過我們幾乎都是白手起家,我們就不在乎一些形式化及表面的東西,我們的目的就是賺錢,過了那道坎我們就是真實意義上的經銷商老板了,我們這個狀態就是一個從營銷打工者轉變成經銷商的原始積累的過渡階段。
“這一行進入的門檻很低”
汪:你是如何走上這條道路的?
龍:我在深圳認識幾十位這樣的你所謂的“區域經理型分銷個體創業者”,他們的經歷大體和我一樣:曾經在市場一線做營銷工作,如果繼續打工,再往上走,坦率說因為自身條件的限制,很難做到更高的位置,或者是外企的收入較高的區域經理,我們也沒有資金開間像樣的公司或店面,惟一的資本是有營銷經驗以及這個區域這個行業的一點人際關系及網絡。那時我的一位老鄉做個體創業者一段時間了,賺錢多不多我不知道,但感覺他生活得很滋潤,雖然忙一點,但自由自在。我想我們走上此路被動與主動的因素都有。
汪:那你第一步是如何開始的?
龍:我創業的資金也就2萬元,打工積攢下來的。我在寶安租了一間房,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一家廣州小化妝品的老板,像這樣的沒有多少名氣的小化妝品公司全國成千上萬。我拿出1萬多元現金進貨,這樣就開始了,所以我們這一行進入的門檻很低。
“我的工作其實很簡單”
汪:那么你們和廠家是一個什么關系?
龍:純粹的“一錘子”買賣關系。由于我們是個體,只能到廠家現金拿貨,廠家也不給我們任何支持,完全靠我們自己。另外我們的實力也決定了我們拿不到市場上暢銷的名牌產品。我們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開始。
汪:憑你和你的朋友的經驗,什么樣的產品適合“區域經理型分銷個體創業者”運作?
龍:這里面有一些竅門了。由于我們資金實力有限,我們不能靠量或返點來賺錢,另外大宗產品運輸也是問題。差價是我們考慮做哪個產品的最主要因素。經驗證明我們這批人中做得比較成功的都是做價格差價特別大或大得離譜的產品。如原來我們公司的沙頭角的營銷主管,分銷一家鄭州公司的性保健品,進貨價10元左右,出貨價30多元,零售五六十元,他除了分銷給深圳一些角落里的性用品商店,還雇用人在娛樂場所直銷,當然賺了不少錢。賺錢最多的是做美容治療儀器的,成本二三十元,走美容院專業線,賣到上千元一臺,這批人早已完成原始積累,自己做真正意義上的老板開正式公司了。所以自有資金兩三萬元做“區域經理型分銷個體創業者”,產品差價小于100%肯定打不平費用,薄利多銷是不現實的,這是經驗之談。
汪:你到底是如何做分銷?
龍:我的工作其實很簡單,就是將化妝品拿到小超市做代銷,月底結款或批結。雖然說得如此輕巧,但工作量及難度還是相當大的。由于我們的產品沒有名氣,沒有廣告,就是代銷小超市也不愿意,這就需要我們的韌性及人際關系的技巧,好在我們都是專業銷售人士。要多跑,這家不行跑那家,反正整個區域都是我一個人的。至于理貨方面也是我們的強項,偏遠小超市是寶潔們鞭長莫及難以顧及的地方,卻是我們施展的舞臺。我們用時間去拼,靠小恩小惠,靠腿勤,最主要的是我是為我個人做事的動力,可以說我們最差的品牌,往往我們能拿到最好的貨價位置。
汪:但好的陳列不一定能產生直接銷量。
龍:所以我們做化妝品行業“區域經理型分銷個體創業者”的,都會請幾個促銷小姐拉動消費購買。廣東周邊區域有很多打工妹,找一些外形可以的,包吃包住,給她們高額提成,經過我自己的培訓,派駐到幾個流量大的超市現場促銷。她們月收入都可以過千,比她們在工廠打工強多了。再說我們的產品就是針對打工妹的,她們說服自己的同伴有一套。按照80/20原理,我的實踐證明我的銷量的80%來自于20%的有促銷小姐拉動的店面。
汪:除了促銷小姐,你們還有哪些經營手法可以賺到錢?
龍:我們可以把我們打工時一些切實有效的點子想法去實踐。比如我的一位同行,一家超市開業時他看準這家超市的潛力,化上萬元租下了這家超市的洗發水的貨架專營分銷,讓促銷小姐做營業員,顧客感覺不到其是促銷員,然后引導顧客購買自己的洗發產品品牌,也做到了單一店面月盈利上萬元。
“最大的風險是爛賬”
汪:以一個月為例談一下當時你的投入產出情況。
龍:每月我的費用就是租一間3房1廳的農民房800元,我的每月手提電話費交通費(包括的士送貨費)每月1600元左右,交際費平均每月1000元左右,促銷小姐平均每月7人,每人費用約為850元共5950元,進像樣點的超市進場促銷費平均每月大約2800元,超市經理暗扣每月需要2000元,加上其他雜七雜八的費用,每月支出大約是13150元左右。而產出呢,平均每月進貨14000元,回款40000元,當中大約有26000元的差價,扣除上面費用每月賬面平均應該有11850的收入。這是我1999年做“區域經理型分銷個體創業者”的真實數字。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從事這行,競爭越來越激烈,費用增幅較大。
汪:你們每月賬面利潤有1萬多,相對于打工應該很不錯了,但為何實際你們沒有這么多?
龍:一方面由于有一些不可預計費用,如爛賬,另一方面由于我們干這行的私人費用與業務費用常混在一起,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賺了多少錢。如我們懂得控制費用,少打的,少吃喝玩樂,省下的錢就是自己賺的利潤。而我的身邊許多干這行的朋友,本來應該賺的錢比打工多出一倍以上,因為壓力大,工作累,天天在外面吃飯,每月也就所剩無幾。創業者節省每一分錢很重要,但實際操作中由于我們過于年輕,并不能做到節儉。
汪:你們的風險主要來自哪些方面?
龍:最大的風險是在于爛賬,憑我的經驗,盡管我們都是很有經驗的業務經理出身,每月的爛賬還是有貨款的5%,因為是代銷,小超市經營不穩定,說倒閉就倒閉,有時候1個月就白干了。另一方面來自廠家,有時廠家看你做得不錯,就自己派一個業務員來坐享其成,逼你離開,讓你成為開拓市場的犧牲品。我的一個好朋友在甘肅一家藥廠原先做深圳區域主管,這家公司原先在深圳設立正規分公司、有代理商,結果是銷量不足以抵消銷售費用而退出深圳市場。這位老兄就自己拿出兩三萬的現金進貨承包了深圳市場。他十分勤奮,干勁十足,每天騎著自行車送貨到小藥店推銷,自己一個人管了100多家小藥店,不出3個月就做到了每月銷量十幾萬元,超過了廠家與經銷商共10多人時做的同樣市場。結果廠家眼紅了,派人找借口將他軟禁,逼他將深圳的零售藥店網絡交出,坐享其成。因為我們與廠家沒有任何協議,不受法律保護,只好自認倒霉。我因為參與營救他,所以印象很深刻。
“對小廠家是全新的渠道”
汪:我有一個想法,就是小的廠家可否利用這個出現的“區域經理型分銷個體創業者”現象開辟出一個全新的渠道來。小的廠家找一些經銷商,經銷商往往會不重視自己的非名牌無特色產品,不會大力去推,所以小的廠家活得都很艱難。如果自己建立自營銷售隊伍,對小廠家也是不現實的。不如索性找幾十個“區域經理型分銷個體創業者”主動地開拓市場,這些區域經理比自己廠家的營銷員或經銷商業務員開拓精神及素質不知要高多少倍,長遠來說以后廠家收編這些精英或將其發展成為正式的經銷商,都是較好的選擇。比如找上20個“區域經理型分銷個體創業者”,憑你們的運作經驗每月銷量3萬,每年廠家的銷量可達700多萬,這些個體創業者還是100%現款結算,直接控制終端銷售不擔心竄貨等問題。不知這個想法從你們這方來看是否現實?
龍:首先要能找到這批人不容易,我們是一個比較獨特的群體,雙方磨合也有一個過程。比如區域經理們對大商場的渠道和人員非常熟悉,進一些大商場也沒有問題,可由于商業規則中的資信問題,由于我們實力有限,商場要求鋪貨銷售,廠家不支持,那就只能小規模操作,常常導致資金捉襟見肘,我就經常碰到這樣小品牌錯失進“大賣場”的大好機會情況,想起來令人惋惜。如果廠家能解決我們的合法身份問題,有一些相應的市場支持,對于小廠家或許是一個全新的渠道,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汪:現在另外一個趨勢許多大廠家也在嘗試通過給區域經理期權、或由區域經理出資,廠家以貨物額度控股等方式扶持自己的區域經理培養成為自己的經銷商。那么小廠家有意支持“區域經理型分銷個體創業者”成為自己的經銷商。看來好的區域經理人的價值越來越高了。即使我本人所在的大型公司也在推行所謂“底包”的銷售政策,就是給這些人機會。我們還正在操作把一個幾千萬的革命性的高科技產品的代理生意交給一個在南方醫藥保健品做得最好的區域經理團隊,盡管他們沒有多少資金。我們覺得把產品交給這些優秀的創業中的區域經理,比起交給那些名頭很大似乎有資金實力的“坐商”,更放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