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痘是由痘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發熱性和接觸性傳染病。其特征是皮膚和粘膜上發生特殊的紅斑、丘疹、膿皰和結痂。豬痘最早報道于歐洲,現已呈世界性分布。其發生與豬的飼養衛生條件欠佳有關,引起的經濟損失不大。
【病原】本病病原是一種豬痘病毒,屬痘病毒科,脊椎動物痘病毒亞科,是一種較大型的DNA型病毒。對皮膚和粘膜上皮細胞有特殊的親和力,能在易感動物的皮膚上皮和睪丸細胞上生長,也能在雞胚上生長,在細胞漿內繁殖,形成包涵體。對干燥和寒冷抵抗力很強,能存活3個月以上,對常用的消毒藥都敏感。
【流行病學】豬痘病毒只感染豬。以4~6周齡的仔豬多發,成年豬有抵抗力。本病的傳播方式一般認為不能由豬直接傳染給豬,而主要由豬血虱、蚊、蠅等體外寄生蟲及損傷的皮膚傳染。本病可發生于任何季節,以春秋天氣陰雨寒冷、豬舍潮濕污穢以及衛生差、營養不良等情況下流行比較嚴重,發病率很高,死亡率不很高。
【臨床癥狀】病豬體溫升高到41.3~41.8℃,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喜臥、寒戰,行動呆滯,鼻粘膜和眼結膜潮紅、腫脹,并有分泌物,分泌物為粘液性。在軀干的下腹部和四肢內側、鼻鏡、眼瞼、面部皺褶等無毛或少毛部位,出現痘疹,也有發生于身體兩側和背部的。典型的豬痘病灶,初為深紅色的硬結節,突出于皮膚的表面,擦破痘疤后形成痂殼,導致皮膚增厚,呈皮革狀。在強行剝落后,痂皮下呈現暗紅色潰瘍,表面附有微量黃白色膿汁。在病的后期,痂皮會裂開、脫落,露出新生肉芽組織,不久又長出新的黑色痂皮,經2~3次的褪皮之后才長出新皮。本病多為良性經過,死亡率不高,所以易被忽視,以致影響豬的生長發育,但在飼養管理不善或繼發感染時,常使病死率增高,特別是幼齡豬。
【病理變化】痘疹病變主要發生于鼻鏡、鼻孔、唇、齒齦、頰部、乳頭、齒板、腹下、腹側和四肢內側的皮膚等處,也可發生在背部皮膚。死亡豬的咽、口腔、胃和氣管常發生皰疹。當忽視飼養管理時,本病常可繼發胃腸炎、肺炎,引起敗血癥而導致死亡。
【診斷】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一般不難診斷。本病可見皮膚痘疹,病情嚴重的或有并發病的可在氣管、肺、腸管處發現痘疹。
【防制】患本病時只要加強飼養管理,改善畜舍條件,加強豬本身抵抗力,一般不會引起損失。動物康復后可獲得堅強的免疫力。由于本病的經濟意義不大,而且使用活疫苗又會把病毒引入環境中來,所以一般不提倡使用活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