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雛鴨的生理特點
雛鴨一般指0~4周齡的小鴨。剛出殼的雛鴨絨毛短,調節體溫的能力差,常需要人工保溫;雛鴨的消化機能尚未健全,飼養雛鴨時要喂給容易消化的飼料;雛鴨的生長速度快,尤其是骨骼生長很快,飼養雛鴨時一定要供應營養豐富而全面的飼料。雛鴨嬌嫩,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差,易感染疾病,因此,育雛時要特別重視防疫衛生工作。
2、做好準備工作
首先,要檢修好育雛舍,準備好加溫、采食、飲水等育雛的工具,并連同育雛舍一起進行徹底的清洗消毒(可按每立方米空間用14克高錳酸鉀和28毫升福爾馬林熏蒸)。接著,要準備足夠的飼料、藥品,地面飼養的還要準備足夠數量的干燥清潔的墊料,如刨花、木屑或切短的稻草等。進雛鴨前還要調試好加溫設備,做好加熱試溫工作,一般要提前1天將育雛舍的溫度升高到30℃左右。
3、采用合適的育雛方式
育雛方式一般有3種情況,即地面育雛、網上育雛和立體籠育。地面育雛是在育雛舍的地面上鋪上5~10厘米厚的松軟墊料,將雛鴨直接飼養在墊料上。缺點是雛鴨直接與糞便接觸,羽毛較臟,易感染疾病。網上育雛是指在育雛舍內設置離地面30~80厘米高的金屬網、塑料網或竹木柵條,將雛鴨飼養在網上,這種方式雛鴨不與地面接觸,感染疾病機會減少了,房舍的利用率比地面飼養增加1倍以上,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節省了大量墊料。立體籠育是指將雛鴨飼養在特制的多層金屬籠或毛竹籠內,既有網上育雛的優點,還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缺點也是投資較大。
4、及時給雛鴨“開水”和“開食”
剛孵出的雛鴨第一次飲水稱“開水”,第一次喂食稱“開食”。飼養雛鴨要做到“早飲水、早開食”,且要先“開水”、后“開食”。雛鴨出殼后原則上應在12~24小時內“開水”,運輸路途較遠的,待雛鴨到達育雛舍休息半小時左右應立即供給添加多維素和1%葡萄糖的水,供其飲用。飲水時要防止雛鴨嬉水,以免弄濕羽毛而感冒。飲水15~30分鐘后即可開食。雛鴨開始貪吃,要注意少喂多餐。
5、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
1.適宜的溫度:溫度適宜時,雛鴨飲水、采食活動正常,不打堆,行動靈活,反應敏捷,休息時分布均勻,生長快。溫度偏低時,雛鴨趨向熱源,相互擠壓打堆,這樣易發生呼吸道病,易造成死傷,生長速度也會受到影響。溫度偏高時,雛鴨遠離熱源,渴欲增加,食欲降低,正常代謝受到影響,抗病力下降。
2.合理的密度:密度應根據季節、雛鴨的日齡和環境條件等靈活掌握。密度過大,鴨群擁擠,采食、飲水不均,影響生長發育,鴨群的整齊度差,也易造成疾病的傳播,死淘率增高。密度過小,房舍利用不經濟。
3.適宜的濕度:育雛初期育雛舍內需保持較高的相對濕度(60~70%)。隨著雛鴨日齡的增加,體重增長,呼吸量加大,排泄量增大,此時應盡量降低育雛舍的相對濕度(50~55%)。
4.新鮮的空氣:雛鴨新陳代謝旺盛,需要不斷吸入新鮮的氧氣,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氣,同時地面育雛的鴨糞和墊料等分解后會產生大量氨氣和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因此,要保證雛鴨正常健康生長,應加強育雛舍的通風換氣工作,確保空氣新鮮。
5.正確的光照:剛出殼的雛鴨宜采用較強的連續光照,以便使其盡快熟悉環境,迅速學會飲水和采食。0~4周齡雛鴨連續光照的時間每天23小時,提供1小時黑暗,使鴨群適應黑暗的環境,以免停電時引起驚群。光照強度至少為10勒克斯,如用白熾燈泡,則每平方米應有5瓦的光照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