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胎次:法國從中國引進過太湖豬等高產母豬,在本國經過改良加入到杜長大血中,母豬產仔胎次有了明顯的差異。年產胎次相差0.5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國內母豬的飼養管理存在的很大問題,違背了其生物學特性,抑制了其繁殖機能的正常發揮,導致母豬在斷奶后至發情的間隔延長,卵巢發育退化,雌激素分泌不足,荷爾蒙減少。
2、 利用年限:在法國,母豬經5-6胎次即淘汰,而中國某些豬場甚至有9-10胎次的元老級老母豬存在。實驗表明,5-6胎次的母豬產仔后,母源抗體水平呈明顯下降趨勢,不能為初生仔豬提供足夠的母源保護,增加了疾病的感染風險。而且胎次過高的母豬飼料利用率下降,同時增加了用藥成本。
3 、料肉比:法國多數豬場的飼料有公司根據豬只生長的各個階段,詳細分門別類,為不同生長階段豬只提供不同配方的飼料,從仔豬斷奶到商品豬出售,換料6次之多,而我們國內一般的僅有3-4次,正因為飼料做工更精細,飼料報酬更高。
4 、斷奶-配種間隔:國內一般的從斷奶到母豬配上種,需要的時間平均為20-40天(加上非生產日齡綜合計算)左右,而法國因為母豬的胎次小,母豬的繁殖機能旺盛,斷奶后能夠迅速發情,既節約了飼料成本,又提高了設備利用率。
5、 飼料成本占總成本比例:中國的飼料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至少在75%以上,而法國只有55%左右。這主要是因為法國畜牧業自動化程度較高,飼料報酬較高,機械、設備投入較高,同時用工成本昂貴。
6 、用工數:法國多采用自動化機械設備,使用計算機分析控制,對母豬的繁育和商品豬的飼養實行流水管理,極大的降低了用工數。而中國多使用勞力完成基本工作,自動化設備的引進由于觀念囿于傳統的關系,普及率并不高。但欣喜的是,目前隨著養殖行業的周期性變化縮短,風險的進一步提升,很多豬場的老板已經開始考慮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更新現有的管理架構,開始加大投入,以抵御風險,增加產出。
對于我國養豬業的發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從這個對比中我們能夠看到:(1)我們的豬能夠為我們創造更大的利潤;(2)我們的養殖觀念需要快速的改變,既要向先進的國家學習,又不可一味的照抄照搬,要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