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鴨的叫法有很多,北京鴨小鴨都是黃色的,所以通常叫做鴨黃;南方不少地區稱為苗鴨或鴨苗。種鴨蛋經過28天孵化成雛鴨,這個小生命對突如其來的的外界環境很不適應,抵抗力很弱。為了讓雛鴨能夠健康地生長和發育,我們一定要盡快地創造條件,使雛鴨盡早地適應,否則就會影響它們的生長發育,甚至引起疾病或死亡。但是比較準確的叫法是雛鴨,一般指3周齡以內為雛鴨期。
因此,養好雛鴨是保證鴨成活率的關鍵。
一、控制好育雛溫度
雛鴨的生長發育和溫度、濕度、光照、通風換氣、密度、飼料等均有密切關系,但以溫度的影響最為關鍵。所以,掌握好育雛溫度非常重要。雛鴨對溫度的反應非常敏感,隨著溫度的高低,表現也各不一樣。如果溫度太高,雛鴨就會自動遠離熱源,煩躁不安,張嘴喘氣,老要喝水,容易造成鴨題軟弱和抵抗力降低等現象;溫度如過低,雛鴨尖叫,集聚成堆,湖湘擠壓取暖,這樣極容易造成傷亡,而且生長緩慢;溫度忽高忽低時,雛鴨則易患感冒和肺炎。所以。在育雛期內一定要掌握好溫度。在育雛室內,要是見到雛鴨三五成群,或單只躺臥、伸腿、伸頭頸,呈舒展之狀,食后靜臥而無聲育雛溫度也可采用以下辦法:1日齡為33℃,以后每天下降1℃,至5日齡時為29℃,在6~10日齡內,每天下降2℃,至10日齡為19℃,11~15日齡為18℃,16~21日齡為17℃,21日齡以后在17℃以下,或達一般室溫即可。
鴨舍測溫的方法:我們經常可以見到一些剛開始養雛鴨的飼養員將溫度表掛在窗上或墻上,一般高度和飼養員的身高差不多,這樣不用抬頭或低頭,就可以看見溫度了。其實這種觀測溫度的方法是不正確的,因為在育雛室,上方的溫度高于下方,所以飼養員所看到的溫度總高于雛鴨所需的溫度。換句話說,如果高墻上看到的是適宜的溫度,而雛鴨實際上所接受的溫度則偏低。
鴨舍測溫的位置是:地面散養的應在離地面6~10厘米處測溫;網上育雛者可在網周處測溫,離網底的距離也為6~10厘米。
二、濕度的控制
鴨屬于水禽,雖然喜歡水,也離不開水,但卻怕高濕度,因為室內濕度太高,雛鴨呼吸困難,鴨體不適,同時濕度大、濕度適宜又是病菌繁殖的好環境,雛鴨就容易感染疾病。例如鋪墊草的育雛室如過分潮濕,雛鴨容易感染曲霉菌病。所以,育雛室應當保持干燥、清潔,相對濕度必須保持在70%以下。
三、育雛密度
育雛的密度常常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不少鴨場往往想充分利用有限的育雛面積多養雛鴨,甚至使勁往里擠,忘記了科學養鴨的常識,結果不但由于生長受阻,而且還造成大批的死亡。那么是不是密度越小越好呢?密度稀的雛鴨是比密度大的生長得快,但太稀了,對圈舍的利用不經濟,同樣對生產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