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措施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又名腔上囊炎、傳染性囊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雛雞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臨床上以法氏囊腫大、腎臟損害為特征。
該病于1957年在美國特拉華州甘布羅地區的肉雞群中首次發現,因此又稱甘博羅病。目前本病作為危害養禽業的三大主要疫病之一,呈世界性分布,該病引起雛雞的免疫抑制,使病雞對大腸桿菌、腺病毒、沙門氏菌、雞球蟲等病原更易感,對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接種的反應能力下降,因此該病對養雞業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病原】
病毒屬于雙核糖核酸病毒,能在雞胚及雞胚成纖維細胞、腎細胞、非洲綠猴腎細胞及幼素領猴腎細胞等各種細胞上生長良好,并產生病理變化。病毒抵抗力強,能耐受乙醚、氯仿、高溫及胰酶的處理,對紫外線有抵抗力,56℃5小時、60℃30分鐘均不能使其失活,耐酸(pH2)但不耐堿(pH12)。1%石炭酸、甲醇、福爾馬林或70%酒精處理1小時可殺死病毒,3%石炭酸、甲酚或0.1%汞溶液處理30分鐘也可滅活病毒,0.5%氯化銨作用10分鐘能殺死病毒。
病毒分為兩個血清型,即Ⅰ型和Ⅱ型。血清Ⅰ型對雞致病,Ⅱ型對火雞致病。Ⅰ型又存在不同的亞型,兩型之間交叉免疫保護性極差,但亞型之間有一定的交叉保護性。
【流行病學】
3~6周齡的雞對本病易感,3周齡以下的雛雞受感染后不表現臨床癥狀,但引起嚴重的免疫抑制,火雞和鴨也能自然感染。
該病是高度接觸性傳染的,病毒能持續存在于雞舍的環境中。飼養過病雞的雞舍在清除病雞之后的54~122天,對其它雞仍有感染性。病雞舍的小粉甲蟲、蚊子、鼠等均有感染性。
經呼吸道、消化道及種蛋可感染本病,經常是通過被污染的飼料、飲水、墊料、糞便、塵土、雞舍用具、人員衣服、昆蟲等途徑而傳播。各種品種的雞均可感染,來航雞尤為易感,在易感雞群中,感染率高達幾乎100%,發病率為7%~10%,有時達30%以上,死亡率不定,但在來航雞可能高達50%。
本病無明顯的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
【臨床癥狀】
在易感雞群中,本病往往突然發生,潛伏期短,感染后2~3天出現臨床癥狀,早期癥狀之一是雞啄自己的泄殖腔現象。發病后,病雞下痢,排淺白色或淡綠色稀糞,腹瀉物中常含有尿酸鹽,肛門周圍的羽毛被糞污染或沾污泥土。隨著病程的發展,飲、食欲減退,并逐漸消瘦、畏寒,頸部軀干震顫,步態不穩,行走搖擺,體溫正常或在疾病末期體溫低于正常,精神萎頓,頭下垂眼瞼閉合,羽毛無光澤,蓬松脫水,眼窩凹陷,最后極度衰竭而死。5~7天死亡達到高峰,以后開始下降。病程一般為5~7天,長的可達21天。
本病明顯的發病特點是突然發生、感染率高、尖峰死亡曲線、迅速康復。但一度流行后常呈隱性感染,在雞群中長期存在。
【病理變化】
死于感染的雞呈現脫水、胸肌發暗,股部和胸肌常有出血斑、點,腸道內粘液增加,腎臟腫大、蒼白,小葉灰白色,有尿酸鹽沉積。
法氏囊是病毒的主要靶器官,感染后4~6天法氏囊出現腫大,有時出血帶有淡黃色的膠胨樣滲出液,感染后7~10天發生法氏囊萎縮。變異毒株引進的法氏囊的最初腫大和膠胨樣黃色滲出液不明顯,只引起法氏囊萎縮。超強毒株引起法氏囊嚴重的出血、瘀血,呈“紫葡萄樣”外觀。受感染的法氏囊常有壞死灶,有時在粘膜表面有點狀出血或淤血性出血,偶爾見彌漫性出血。
脾臟可能輕度腫大,表面有彌散性灰白的小點壞死灶。偶爾在前胃和肌胃的結合部粘膜有出血點。
【診斷】
根據該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特征(迅速發病、高發病率、有明顯的尖峰死亡曲線和迅速康復)和肉眼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仍需進行實驗室檢驗。
【防制】
1.加強環境衛生消毒工作
雞法氏囊病病毒對各種理化因素有較強的抵抗力,患病雞舍病毒可較長時間存在,因此必須做好徹底地消毒,保證雞場各環節的衛生。消毒衛生工作,必須貫穿種蛋、孵化全過程和育雛等階段中。所用消毒藥以次氯酸鈉、福爾馬林和含碘制劑效果較好。
2.免疫接種
免疫接種是控制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主要方法,特別是種雞群的免疫,將其母源抗體傳給子代使雛雞免受法氏囊病病毒的早期感染。
疫苗種類目前使用的疫苗主要有滅活苗和活苗兩類。滅活苗一般用于活苗免疫后的加強免疫,具有不受母源抗體干擾,無免疫抑制危險,能大幅度提高基礎免疫的效果等優點,常用的為雞胚成纖維細胞毒或雞胚毒油佐劑滅活苗對已接種活苗的雞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