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
副雞嗜血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兩極濃染、沒有運動性、容易形成絲狀的小桿菌。分離培養需用鮮血瓊脂培養基或巧克力瓊脂培養基。該菌相當脆弱,在宿主體外會很快死亡,排泄物中的病原菌在自來水中僅能存活4小時,生理鹽水中22℃僅24小時內有感染性,本菌培養物在45~55℃的環境下2~10分鐘內死亡,該菌一般分為3個血清型,各型之間交叉免疫保護性差。
二、流行特點
雞是副雞嗜血桿菌的主要宿主,各種年齡的雞均可感染,但4周齡以上的雞易感性增強。育成雞、產蛋雞最易感,本病多發生在成年雞。
慢性病雞和康復后的帶菌雞是主要的傳染來源,本病主要通過被污染的飼料和飲水經消化道而感染。雞舍通風不良,氨氣濃度過高,雞舍密度過大,營養水平不良以及氣候的突然變化等均可增加本病的嚴重程度。與其它禽病如霉形體病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等混合感染可加重病程,增加死亡率,不同日齡的雞群混養也常導致本病的爆發。
本病在寒冷季節多發,一般秋末和冬季可發生流行,具有來勢猛,傳播快,發病率高,死亡率低的特點。
三、主要癥狀
潛伏期短,通常為1~3天。
病雞較明顯的癥狀是顏面腫脹,鼻腔和鼻竇內有漿液性粘液性分泌物,結膜炎,一側眼眶周圍組織腫脹,嚴重的造成失明,肉髯明顯水腫,上呼吸道炎癥蔓延到氣管和肺部時,呈現呼吸困難和雜音。成年雞病初厭食,閉目似睡,不愿走動,流漿性鼻液,而后眼瞼和面部出現一側性或兩側性水種,鼻腔內有膿性分泌物。育成雞主要表現開產延遲,幼齡雞生長發育受阻。產蛋雞群在發病后約5~6天,產蛋量明顯下降,處在產蛋高峰期的雞群產蛋量下降更加明顯,可由70%降至20%~30%,一般平均下降25%左右。在本病的發生早期雞只很少死亡,但當全群精神狀態好轉,產蛋量開始回升時,雞群死淘率增加。病程一般為4~18天,死亡率約為20%,并發其它病時,死亡率增加。
四、病理變化
主要病理變化是鼻腔和竇發生急性卡他性炎癥,粘膜充血腫脹,表面有大量粘液及炎性滲出物凝塊。嚴重時氣管粘膜也有同樣的炎癥,偶爾發生肺炎和氣囊炎。眼結膜充血發炎。面部和肉髯的皮下組織水腫。病程較長的病雞,可見鼻竇、眶下竇和眼結膜囊內蓄積干酪樣物質,蓄積過多時常使病雞的眼顯著腫脹和向外突出,嚴重的引起鞏膜穿孔和眼球萎縮破損,眼睛失明。
五、診斷
根據病雞的流行病學特點和臨床病理特征,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須作實驗室檢驗。
六、治療
1.抗菌藥物治療
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進行治療,磺胺類藥物是治療本病的首選藥物,一般用復方新諾明或磺胺增效劑與其它磺胺類藥物合用,或用2~3種磺胺類藥物組成的聯磺制劑。但投藥時要注意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不超過5天。且考慮雞群的采食情況,當食欲變化不明顯時,可選用口服易吸收的磺胺類藥物,采食明顯減少時,口服給藥治療效果差可考慮注射給藥。鏈霉素(成雞每只15~20萬單位)、慶大霉素(每只雞2000~3000單位)等,連用3天,可明顯減輕癥狀。
發病初期使用藥物防治的同時,盡早地接種油乳劑滅活苗能有效地控制疫病的流行。經治愈的康復雞仍能排菌,因此有條件的雞場應該對患過本病的康復雞進行淘汰,嚴禁在雞群中挑選尚能下蛋的雞并入其它雞群。
2.中草藥方劑治療
白芷、防風、益母草、烏梅、豬苓、訶子、澤瀉各100克,辛荑、桔梗、黃芩、半夏、生姜、葶藶子、甘草各80克,粉碎過篩,混勻,為100只雞3天的藥量,即平均每雞每天4.2克,拌料喂食,連用9天。治療雞傳染性鼻炎有較好的效果。
七、防制
1、加強飼養管理加強飼養管理改善雞舍通風條件,降低環境中氨氣含量,執行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空舍后徹底消毒并間隔一段時間才可進新雞群,搞好雞舍內外的獸醫衛生消毒工作,這些措施在防治本病上有重要意義。
2、接種疫苗目前國內使用的疫苗有A型油乳劑滅活苗和AC型二價油乳劑滅活苗,25~40日齡進行首免,每只雞注射0.3毫升,二免在110~120日齡進行,每只注射0.5毫升,可以保護整個產蛋周期。疫區雞群在注射免疫時使用抗生素5~7天,以防帶菌雞發病。也可用國外的單價或雙價氫氧化鋁滅活苗和新城疫鼻炎二聯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