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乳豬的蛋白質需要量及氨基酸需要模式,研究很多,爭議也很多。本文綜合了一些研究的成果,進行綜述,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對乳豬營養進行充分思考。
一、關于乳豬理想蛋白質模式
模型的研究根據文獻得來,以玉米----豆粕型日糧居多,不同研究者的理想氨基酸模型不同
通常認為,豬的整個生長期所需的最佳氨基酸平衡只有一個,不同體重或日齡的生長豬軀體或肌肉的氨基酸比例相當穩定,一般理由如下:1)因維持需要占總需要的比例很小(3—6%),生長豬對氨基酸的平衡的要求主要由生長決定;2)不同性別或體重的生長豬,其軀體氨基酸比例相當恒定,氨基酸需要量的差異僅是絕對量的差異,而氨基酸之間的比例總是不變的;3)生物學活性高的蛋白質,氨基酸比例與肌肉相似4)氨基酸需要量的差異在以賴氨酸為基礎的相對比例表示時差異大大降低,這也是1970年代末期以來建立“理想蛋白質”體系的理論依據之一。Hess(1999)也曾報道,體蛋白的氨基酸組成一般不依賴于體重、基因型和品種而變化。重要的“理想蛋白質”體系有英國Rowett研究所和Fuller(1989,1990)的模式、英國ARC(1981)模式、美國Ilinois大學Chung 和Baker(1992)模式,美國NRC(1998)模式。ARC(1981)模式是以瘦肉組織中的氨基酸組織中的氨基酸平衡為基礎,Fuller 等則以豬最大氮沉積為基礎,Baker等飼喂補充晶體氨基酸的純合飼糧所得到的為基礎,而NRC(1998)則以文獻調研的數據推導為基礎。
關于豬的理想蛋白質體系的評價指標也單一的生產性能向多方面發展,如氮沉積、蛋白質利用效率和免疫功能等。評價指標不同,氨基酸需要量不同,如生長豬達到最佳免疫狀態或最大氮沉積所需要的氨基酸比獲得最大增重速度所需的氨基酸多(Xiao 等,1999;Cline等,2000)。
但是豬的生長發育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20公斤以下的仔豬和20公斤以上的生長肥育豬相比,不但其維持N需要占機體總N的需要比例有較大差異,而且在維持N需要的各種氨基酸間平衡模式也可能不同。前者維持N需要多消耗在肌肉本身的代謝上,后者則有更多的維持N需要消耗在非肌肉代謝功能上。這反映在20公斤以下豬必需氨基酸需要模式更接近胴體或豬乳的氨基酸組成比例上。例如,小腸脯氨酸可從日糧精氨酸、鳥氨酸、谷氨酰胺、天冬氨酸及動脈來源谷氨酰胺合成,豬的小腸是合成的主要場所(Murthy等,1996;Matthews,1993)。但哺乳仔豬腸細胞中由精氨酸合成的脯氨酸較少,仔豬斷奶后腸道精氨酸酶誘導精氨酸合成顯著增加,這就從生化機制上很好的解釋了為什么脯氨酸是哺乳仔豬的必需氨基酸而不是斷奶后生長豬的必需氨基酸(Chung等,1993)。所以套用生長豬的理想蛋白質模式應用于乳豬上,有待商榷。
二、乳豬的消化道發育特點
內部器官(即肝、腸道等)在哺乳仔豬階段生長較快,而其他器官(如繁殖器官)在生長后期發育較快。由于每一種組織的氨基酸組成不同,所以日糧氨基酸的需要量也隨組織的生長發育不同而不同。
傳統觀點認為:消化道消化吸收的所有氨基酸能夠全部進入門靜脈,在不被腸黏膜代謝的條件下被腸外組織所利用。但最近的研究表明,飼料中消化吸收了的氨基酸,并不是全部進入門靜脈,而是有相當一部分在腸道及其它內臟組織中進行代謝(戴求仲等,2004)。Ebner等(1994)研究表明,新生仔豬蛋白質營養不良對整體生長的影響主要是降低胴體生長而不影響胃腸道生長,證明此時腸道發育是優先的。
新生仔豬靜脈灌注營養液能夠維持整體生長速率,但灌注7天后腸道重量降低52%,而門靜脈吸收的亮氨酸量卻增加30%(Burrin等,1994,1999),并且增加吸收的氨基酸主要是降低了動脈來源的氨基酸在內臟組織的利用,提示腸道重量降低50%不但不影響日糧養分的消化和吸收,而且增加他們用于生長的效率,這就從代謝角度為動物的補償生長提供了合理的解釋。
通過腸道和靜脈灌注測定13C-賴氨酸和13C-蘇氨酸的飼喂高蛋白(25%)和低蛋白(10%)日糧仔豬內臟組織代謝情況發現,飼喂低蛋白日糧降低仔豬生長50%,但腸道的相對重量并未改變;內臟組織對賴氨酸的凈利用率提高到占日糧攝入量的85%,顯著高于飼喂高蛋白日糧的47%(Van Goudoever等,2000)。而且發現在飼喂高蛋白日糧的組內臟組織所利用的賴氨酸全部來自動脈血,飼喂低蛋白日糧組腸道卻均等地利用腸腔和動脈來源的賴氨酸。這就表明,在長期蛋白攝入偏低的情況下,腸道對賴氨酸的需要量相對較高,并優先利用日糧來源的賴氨酸。
Stoll(1999)用同位素標記氨基酸測定了一些組織器官蛋白質合成的速度發現,肝臟和胰臟合成速度最快,小腸次之,大腸和腎臟較慢,肌肉和心臟最慢。Bregendahl等(2003)用一次性腹膜內大劑量注射穩定性同位素苯丙氨酸測定了斷奶仔豬血漿和內臟器官在不同生理效應時間的FSR,也發現蛋白質合成速度以胰臟最快,大腸低于小腸。見表1。
所以,乳豬的營養應更側重于消化道發育的營養需要,而不同于生長豬的肌肉發育需要。
三、乳豬的消化酶系統發育
各種酶活性不同,決定了需要什么類型的日糧;該生理階段的發育重點,決定了其營養需要的差異。
仔豬消化酶的分泌及其類型取決于仔豬的年齡、體重和日糧。雖然吮吸奶乳豬可以有效的分泌消化初乳和奶產品的消化酶,但其分泌消化更復雜的植物和其他動物產品的酶不足。隨著仔豬的長大,其分泌消化植物和其他動物產品中復雜蛋白和淀粉的酶的能力不斷加強。
仔豬消化道及其酶系統的發育健全有一個過程,大量資料表明,仔豬出生后前2周胃蛋白酶的活性較低,以后隨周齡增加而迅速升高,胰腺及小腸刷狀緣酶系的發育必須在仔豬達到6----8周齡時才趨完全。早于3周齡的仔豬腸道黏膜消化吸收功能以及腸道對抗外源刺激(如飼料抗原)的免疫功能還沒發育完全,綜合AKP 、ANAE的結果發現,斷奶越早,仔豬小腸黏膜受傷程度越大,小腸對營養物質的消化能力越差,最終影響仔豬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