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瘟的剖檢及防治
解剖尸體可以看到一般敗血病的病理變化,皮膚粘膜和漿膜出血,頭頸皮下膠樣浸潤,口腔粘膜,特別是舌根、咽部和上腭粘膜表面有淡黃色的假膜覆蓋,刮落后露出鮮紅色出血性潰瘍。最典型的是食道粘膜縱行固膜條斑和小出血點,腸粘膜出血、充血,以十二指腸和直腸最為嚴重;泄殖腔粘膜壞死,結痂;產蛋鴨卵泡增大、發生充血和出血;肝不腫大,但有小點出血和壞死;膽囊腫大,充滿濃稠墨綠色膽汁;有些病例脾有壞死點,腎腫大、有小點出血;胸、腹腔的粘膜均有黃色膠樣浸潤液。
本病可用抗鴨瘟高免血清,進行早期治療,每只鴨肌肉注射0.5毫升,有一定療效;還可用聚肌胞(一種內源性干擾素)進行早期治療,每只成鴨肌肉注射1毫升,3日1次,連用2-3次,也可收到一定療效;但磺胺類藥物和抗菌素對鴨瘟無效果;因此更重要的是要采取綜合防制措施。預防鴨瘟應避免從疫區引進鴨,如必須引進,一定要經過嚴格檢疫,并經隔離飼養2周以上,證明健康后才能合群飼養。還要禁止在鴨瘟流行區域和野水禽出沒區域放牧。平時對禽場和工具進行定期消毒(被病毒污染的飼料要高溫消毒,飲用水可用碘氯類消毒藥消毒。工作人員的衣、帽等及飼養所用工具也要嚴格消毒)。在受威脅區內,所有鴨,鵝應注射鴨瘟弱毒疫苗。產蛋鴨宜安排在停產期或開產前一個月注射。肉鴨一般在20日齡以上注射一次即可。發生鴨瘟時應立即采取隔離和消毒措施,對鴨群用疫苗進行緊急預防接種,必要時劑量加倍,可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發現本病時,按照實際情況上報疫情,劃定疫區,并立即采取封鎖、隔離、消毒和緊急免疫接種等綜合措施。集體病鴨發病,可采取隔離或撲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