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雞的培育效果對育成雞的生長發育和將來蛋駐外生產性能的發揮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但是,許多養雞者由于缺乏科學知識,飼養管理不善,消毒防疫不當,造成雛雞的死亡率過高。
1、適宜溫度
剛出殼的小雛雞,體溫調節機能還不健全,保溫御寒能力較差,對環境溫度變化十分敏感,因此育雛的溫度管理特別重要。溫度過低,雛雞怕冷,不愿采食,擁擠成堆擠壓致死;溫度過高,雛雞飲欲增強,體質軟弱,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和虛脫。實踐證明:剛出殼后第一周齡的雛雞,育雛溫度應保持在32-35℃之間,以后每周下降2-3℃,降到與室溫相等,即可不再供溫。在育雛過程中,應經常檢查溫度,做到看雞施溫,若溫度適宜,雛雞羽毛整潔光滑、活潑好動、分布均勻、食欲良好、飲水適度、糞便正常。睡眠的時候,雙翼平放而臥、安靜。否則,若出現其它怪狀,即溫度不適宜,需要調節。
2、消毒與防疫
雛雞進入育雛舍之前,應首先對雞舍進行徹底的消毒,特別是曾經發生過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雞舍更應仔細消毒,料槽,飲水器和育雛所有用具都應先消毒,后用清水沖洗干凈,曬干備用。 雛雞本身的免疫機能不健全,對各種疾病的防御能力很差,易生病死亡。生產中為預防雛雞生病,1日齡時接種馬立克氏病疫苗,7~10日齡時用Lasota苗免疫,14~18日齡用法氏囊弱毒苗免疫,同時預防雞的白痢、球蟲病,用土霉素、痢特靈拌料飼喂,平時還要注意定期消毒雞舍周圍環境、雞舍、雞體表面,確保雛雞健康成長。
3、飼養管理
雛雞運到育雛舍后,按雛雞強弱分群,弱雛放到室溫較高的地方,約lh后供水,初期喂溫糖水或濃度低的高錳酸鉀水,后改為常水自由飲用。雛雞有生長發育快、胃腸容積小,對食物的消化能力較差的特點,應飼喂雛雞易消化的全價料。有些育雛工作者往往忽視因營養不全面引起的慢性病,它不僅使雛雞生長發育減弱,而且對終身的生產性能可產生不易改變的影響。
在整個育雛過程中,供水、供料同樣重要,若飲水不足或受限會直接影響雞的采食量、抗病力和生長發育。
4、合理的飼養密度和適時斷喙
育雛過程中要求有適宜的密度。密度過大,采食不均,可引起個體發育不整齊,易感染疾病;密度過小,雖然能提高成活率,但不易保溫,也不經濟,適宜的密度范圍:平養1~2周,30只/m2;3~4周,25只/ m2;5~6月,l2R/ m2。
為防止雛雞有啄趾、啄肚和啄肛等惡癖發生,除注意日糧平衡,防止光照過強和密度過大之外,6~9日齡時應進行人工斷啄,斷啄可用斷啄器或電烙鐵,要防止出血。
5、良好的環境
良好的雞舍內外環境,可以切斷疾病的感染渠道和傳播途徑,雞舍應建在相對安靜的地方,與外界應有隔離區,門口應有消毒池,杜絕外來人員隨意出入。
雞舍內部,由于雛雞生長發育快、產生污物多,育雛溫度高,易發酵產生許多有害氣體,如硫化氫、氨氣及多余的水蒸汽和二氧化碳等。應及時處理糞尿等污物,加強通風換氣,保證新鮮空氣的供給。通風時要防止外面的冷空氣進入雞舍過快,更不能直接吹到雛雞身上。雞舍內的濕度要適宜,一般10日齡前掌握在60%~65%之間,10齡后保持在55%~65%之間,光照要充足、合理、以利于雛雞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