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馬立克氏病是由瘡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淋巴細胞增生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本病一般發生于2~5月齡,肉雞可早在45日齡。發病率約5%~10%,嚴重時達30%~40%,甚至60%。180~200日齡產蛋雞仍有發生,有的零星出現,嚴重的全群發病。本病發病特點主要是病雞的外周神經、性腺、虹膜、各種臟器、肌肉和皮膚等發生淋巴細胞浸潤,腫大,形成腫瘤。
一、臨床癥狀
1、噬內臟型:表現精神萎頓、蹲伏、運動失調和腹瀉等癥狀。
2、眼型(少見):主要表現一側眼失明,瞳孔縮小,邊緣不整齊,虹膜退色,從正常的黃色變為灰青色混濁。
3、皮膚型:頸、軀干和腿部毛囊腫大,呈結節狀。大小如黃豆至拇指。
4、神經型:表現消瘦,運動失調,眼瞳孔縮小,虹膜退色步態拘謹,半癱或全癱。其中以一腿向前一腿向后的“劈叉”姿勢最典型。還有的病雞出現低頭、伸頸、歪頸或素囊脹大、喘、翼下垂等異常現象。
二、流行特點
雞最易感,年齡越小越易感,通常多出現在2~5月齡的雞群;雌雞比雄雞易感。不同品種的雞對本病的抵抗力及感染后發病率有一定差異,一般認為肉雞易感性大于蛋雞,來航雞易感性大于本地雞。一些應激因素、飼養管理不良、維生素A缺乏、雞球蟲的存在等均可增加發病。病雞和帶毒雞是本病的傳染源,雞群不論直接或間接接觸都能傳播病毒。病毒可通過空氣、病雞的分泌物、排泄物傳播,皮膚的羽囊上皮是含病毒最多的部位,病雞身上脫落下來的羽毛屑含有很多病毒,一旦被雞吸入或吃入都能感染發病。此外吸血昆蟲也可能是本病的傳播媒介。
三、病理變化
內臟型者肝、脾、腎明顯腫大,其上散布或多或少,大小不等的乳白色腫瘤結節。腫瘤切面呈油脂狀。卵巢腫瘤如肉團,有的卵巢腫大,肉樣,失去皺褶,原始卵泡少或消失。大者如核桃、似肉團。腺胃腫厚,乳頭消失,粘膜壞死小腸粘膜腫瘤性白斑腺胃腫火、壁厚,粘膜乳頭多融合成大的結節。有的病例尚可見肌肉腫瘤,心、肺腫瘤和小腸粘膜腫瘤性白斑。一側坐骨神經腫粗神經型者多見一側神經(如腰薦神經、坐骨神 經)腫粗,少數病例見迷走神經腫粗。
四、癥狀及病變
根據雞的損害部位和癥狀不同,分為神經型、內臟型(急性型)、眼型和皮膚型,有時病雞呈混合型發病。神經型主要發生于3~4月齡雞群,死亡率1%~3%,病雞表現運動障礙,一肢或雙肢發生不完全麻痹,步態不穩或不能行走,有時呈典型劈叉式姿勢;或者出現翅膀下垂、斜頸、張口呼吸、下痢等癥狀。內臟型主要發生于肉雞,蛋雞也有發生。50~70日齡雞較多見,死亡率一般為25%~30%,有時可達60%以上。病雞精神委頓、不食、突然死亡,腫瘤發病率高,可在短期內集中死亡或分散在數周內死亡。眼型病雞眼瞼腫脹,一側或兩側眼睛失明,眼常閉合;虹膜受損害后正常色素消失,呈鋸齒狀及彌漫的灰白色。皮膚型病雞毛囊出現小結節或脂狀物,最早見于頸部、腿部及兩翅,以后遍及全身皮膚。
五、防治措施
1、目前普遍的做法是:雛雞出殼后24小時內立即接種馬立克氏病疫苗。
2、不從發病雞場引進雞。嚴格檢疫引進雞;全進全出,避免不同日齡雞混養于同一雞舍。
3、定期檢疫,淘汰病雞,凈化雞場。
4、選用雙價苗或三價苗免疫,加強免疫保護力。首免后進行二次免疫,在7~10日齡或18~21日齡進行補免,以防止母源抗體干擾,彌補1日齡免疫缺陷。此法作者在多年生產實踐中取得良好成效。
六、注意事項
1、同源母源抗體對細胞結合性和非細胞結合性疫苗有干擾作用。非細胞結合性疫苗,如火雞皰疹病毒(HVT)凍干苗易被母源抗體所中和。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有三:1.細胞結合性疫苗代替非細胞結合性疫苗。2.增加疫苗的劑量,以補償母源抗體的中和作用。3.種雞免疫要有選擇地應用疫苗,子代應接種不同血清型的疫苗以避免母源抗體的干擾。
2、防止MDV野毒早朝感染。雛雞出殼進行馬立克氏病疫苗免疫后,需要12 ~15天時間才能建立充分的免疫作用。在此期間極易感染外界環境中的MDV野毒,致MD免疫失敗。因此,育雛室進雛前應徹底清掃、用福爾馬林熏蒸消毒并空舍1--2周,育雛前期、尤其是前2周內最好采取封閉式飼養,以防感染。
3、做好疫苗的保存、稀釋和接種。購買疫苗后應嚴格按說明書上的要求保存和運送。使用時要用相應的稀釋液進行稀釋,現用現配。有條件的地方可將稀釋好的疫苗放置冰浴中。疫苗一經稀釋應在1小時內用完。
4、科學選用疫苗。在馬力克氏病發病地區,環境污染嚴重的雞場或懷疑有超強毒力的MDV存在時,可更換疫苗種類,選用雙價苗或多價苗。
5、加強飼養管理。減少應激因素(如飼養密度大,飼料發霉變質,雞舍通風不良,飼料營養水平差等)。
6、防止早期其他病原體(如傳染性腔上囊病毒、網狀內皮組織增生癥病毒、雞傳染性貧血因子、雞白痢沙門氏桿菌等)干擾MD疫苗的免疫作用。特別是在疫苗的免疫保護力尚未建立前,這些病原體可導致MD免疫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