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經理到外地出差,住在旅館時,他看到窗外有兩個工人在干活。第一位工人挖了一個一米深的洞,第二個工人又把土填回去,接下來仍在重復這個動作。第二天,這兩個工人還是如此。
這位經理感到非常奇怪,于是走出去問:“你們在做什么?”他們說:“我們在種樹?!苯浝砑{悶地說:“怎么沒有到樹苗呀?”工人回答道:“我們本來是三個人一組干活,
但那個負責種樹苗的人這兩天生病請假了?!?/p>
這位經理覺得既可氣又好笑,同時也想到:有些員工績效很低,并不是因為偷懶,相反,他們甚至很敬業(yè),但就是不知道自己所在團隊的共同目標———即愿景———是什么。由此,他問自己:假如這些員工是自己的下屬,那么作為領導者的自己,又該做些什么?
這是《商業(yè)評論》雜志和麥肯特顧問公司主辦“2005全球領導力大師論壇”上,中國臺灣悅智顧問公司董事長、領導力專家黃河明進行“如何領導高績效團隊”演講時講的一個寓言。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在場的聽眾:“領導者的主要任務是分享愿景,帶領團隊追求共同的目標,并協(xié)助員工發(fā)展其能力?!?/p>
動蕩時期更需溝通
黃河明曾在惠普工作長達23年,擔任過惠普泰國公司的第一任總經理。1990年,他從泰國返回中國臺灣,出任惠普臺灣區(qū)董事長兼總經理。但是,由于前一任總經理的離職,公司人員流動率極高,穩(wěn)定軍心成為擺在黃河明面前的首要任務。
該怎么辦呢?黃河明請教了一些前輩,有人建議道:“業(yè)績無法一下子扭轉過來,你現在需要多做溝通工作。動蕩時期,員工希望知道得更多,所需要的溝通比平時多兩三倍?!?/p>
于是,黃河明在開始的6個月中,將大部分精力用在內部溝通上。每個月他會分別和10到15名員工一起吃飯、聊天,為員工描繪公司的長期愿景。有時他還寫信到員工家中,讓員工家屬也一起推動這個工作。
黃河明發(fā)現,雖然很多員工心中有抱怨,但不會直接說出,于是他又實行匿名調查,讓員工寫建議給他。結果500多位員工有320名寫了書面建議。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公司的員工流失率終于從20%降到9%.
子目標匯成共同目標
黃河明剛到惠普臺灣公司任職時,IBM控制了中國臺灣60%的市場份額,惠普只是第三四名,黃河明的目標是要取得第二名。他意識到,要達到目標就必須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告訴他們達成目標有什么好處,以此激勵員工的熱情。
1991年,開放系統(tǒng)產品所占市場份額很低,惠普希望切入開放系統(tǒng)市場,在新戰(zhàn)場上勝出,所以開始主攻這一市場。3年后,惠普的服務器市場占有率翻了兩番,成為開放系統(tǒng)中領先的品牌,為后來惠普在中國臺灣的營業(yè)額超過IBM奠定了基礎。
黃河明認為,成功的企業(yè)都有一些非常清楚的使命任務。但因為市場經濟最重要的表現之一就是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很多人往往會“一葉障目”。比如前面講到的兩個工人,他們除了明白自己的職責是挖土、填坑之外,并不知道大家最終的目標是種樹。
在惠普,黃河明提出,公司的每一個“層級”都要擬定自己的目標,而且這個目標是要與上一級相關聯,也就是說,要幫助上一層的領導實現他的目標。這樣一來,每一個人的目標等于是企業(yè)共同目標里面的一個子目標。通過一層一層執(zhí)行任務,整個組織就會獲得較高的績效。
公司愿景融合員工夢想
在開放系統(tǒng)市場新戰(zhàn)場上勝出后,黃河明給了整個項目管理團隊各種獎勵與升遷機會。但他發(fā)現,僅有獎勵和升遷而沒有適當的引導,也無法留住員工,這個適當的引導就是為員工設立更具挑戰(zhàn)性的目標。他開始自我反省:長期以來,自己都是從企業(yè)的角度思考問題,目標也是營業(yè)額增長多少,市場占有率達到多少,顧客滿意度多少,卻忽略了員工作為人的屬性。有些員工明明升了職卻仍然選擇離開,正是因為對工作缺乏熱情。
黃河明得出了自己的結論:目標愿景不應只與企業(yè)利潤有關,還要結合員工的個性與夢想?!皢T工也有自己的夢想,有些企業(yè)過分強調數字目標,沒有注意到員工的成長空間,這是領導者的失誤?!?/p>
所以在1994年,他為公司提出新的愿景:超越IBM,企業(yè)形象在中國臺灣地區(qū)進入十名,成為本地優(yōu)秀學生的最佳選擇和最令人推崇的科技公司。
為此,他開始注意提升公司形象,關注惠普在新聞媒體中出現的頻率。他讓公關部先關注媒體的報道,然后請中立的公司進行評分,如果正面的是“+”號,負面的是“-”號,中立的是“0”。他還提倡員工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支持、協(xié)助員工發(fā)展其多方面的能力,改善公司薪酬福利。
上述措施的結果便是員工滿意度從50%提到72%,而且培養(yǎng)了一大批人才。截至2000年,惠普臺灣公司業(yè)績不僅超過IBM,還有20多位員工被派往惠普亞太區(qū)任職。